中国向世界输出正能量

中国向世界输出正能量

看上去,这个世界似乎正越来越需要中国,过去的一周里显然更是如此:雅加达和吉隆坡报纸头条空前需要中国领导人习近平施展他的美丽,尤其是在奥巴马被困在椭圆形的办公室里无法脱身的时候;全世界的免税店和奢侈品店都对会说汉语的导购和疯狂扫货的中国游客堆起笑容;苹果5代第一次将中国放进了首批供货区域内,而其位于中国的最大的代工厂则空前需要中国劳动力。

人民币、购房团、汉语……自从中国字样作为讨论对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际媒体的版面上,对中国而言,对外输出便不再成为问题,而“输出什么”才日渐成为关键,这些词汇,在搅动世界的同时也令中国的国际形象更加饱满。

2011年7月18日,在肯尼亚内罗毕一锡卡高速路博物馆山立交桥的施工现场,中国武夷肯尼亚锡卡项目组的机械手刘彬在教肯尼亚徒弟约翰驾驶铺路机。

      2011年7月18日,在肯尼亚内罗毕一锡卡高速路博物馆山立交桥的施工现场,中国武夷肯尼亚锡卡项目组的机械手刘彬在教肯尼亚徒弟约翰驾驶铺路机。

黄金周

随着中国人休假的目的地范围的不断扩大,十一黄金周就再也不是一个国内话题了,正相反,它几乎是近年来外媒们最喜欢参与讨论的一个话题,在一些国际媒体眼中,这个属于中国人的假期就像它的长度一样“特殊”,因为短短七天里,从“购物狂”到“旅游礼仪”,从出境游的中国人到其背后的国家,都一一被当地舆论仔细审视。

10月7日,美国旅游业界感叹,美国政府因财政问题停摆“选择了最坏的时机”,“错失了赚中国游客钱的黄金七日”;英国《每日邮报》则惊呼“中国购物狂入侵英国高级商店”,称最近调查显示,每位来伦敦的中国人平均消费8000英镑,超过中东富豪。法国旅游业界人士则表示,受到中国新《旅游法》实施的影响,此次十一黄金周期间来法的中国游客有所减少,但消费依然强劲。

而相比起此前全世界恨不能吐槽中国游客粗俗无理的论调,今年就连矜持的大英人民都对中国游客赞赏有加:“来伦敦的中国游客非常有钱,但与用法拉利车拥堵市中心的中东人相比,这些中国人安静、谨慎、有礼貌,购物后常坐地铁回驻地,还为更需要的人让座。中国游客常住在你从未听过名字的不起眼酒店,然后在服装、包、珠宝上消费数千英镑。”由于中国游客成了伦敦商场的“摇钱树”,对拉动英国经济具有很大作用, 英国正在考虑放松对中国的签证限制, 以期吸引更多的中国游客。

中国梦

如果给2013年的中国寻找关键词, “中国梦”首当其冲。这个概念在今年3 月份由习近平提出后,便以中国热词的身份被海内外媒体广泛关注,成为中国向世界输出价值观和未来信心的最佳代名词。

《印度时报》网站在报道中将“中国梦”与“美国梦”相提并论,并且认为二者之间非常相似。“它表明中国领导人希望实现中国人对分享机会和繁荣日益强烈的愿望。”日本《产经新闻》在报道中也将二者进行比较,并认为与大洋彼岸的美国倡导的“美国梦”不同的是,“中国梦” 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

而“中国梦”概念之所以能够受到如此关注,恐怕与“中国和世界”愈发紧密的联系分不开,某种程度上,“新一代中国领导人肩负的职责,不仅关乎中国的命运,也关乎世界的命运”,英国《金融时报》显然意识到这一点,并认为这一解读能给予中国领导人更加勇敢、果断、明智行事的力量。

过去一个世纪,美国梦曾为全世界的梦想提供原始动力,如今,如何解释“中国梦”则成为新的命题,它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它在引领中国的同时,又会如何改变世界?关于“中国梦”的涵义和变迁,美国《纽约时报》给出了自己的解读,过去30年,中国工人阶级的个人梦主要是物质层面,例如中国人希望买得起自行车、电视机,从农村搬到城市,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今天, 中国民众尤其以城市居民为代表,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物质需求。他们关心环境问题,渴望发言权以及丰富的精神生活。

汉语

据说,全世界的机场免税店现在都将会说汉语作为招徕新店员的条件之一,事实上在国际贸易领域,对中国有所了解、会讲流利普通话早已是从业必备。

马来西亚《BorneoPost》发表文章说,汉语和普通话正在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商品,随着越来越多“孔子学院”和“汉语和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在多个国家的落地生根,一股学习汉语和普通话的热潮正在全球兴起。

文章中说,巨大的商业机会和中国蓬勃发展的经济让许多美国人投身到学习汉语的热潮。对许多美国人来说,熟练掌握汉语不仅意味着巨大的就业机会而且还意味着竞争力的提高。美国是中国在全球推广汉语力度最大的一个国家,因此美国人的受益也最多。“相比于廉价的轻工制品和玩具成衣,汉语或许是美国从中国进口的最有价值的商品。”文章中这样写道。

而随着中国经济腾飞,越来越多的海外媒体把拓展中国市场中文网络版成为海外媒体进军中国市场新的增长点。近年来,西方主流媒体纷纷设立中文网站,其中包括英国广播公司(BBC)、路透社中文网、英国《金融时报》、美国《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等。此前,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今年初开辟了新的中国专页,为有关中国的文章提供更多的版面。这是70年来,该杂志首次为一个国家开辟专页。上一次, 是在1942年开辟的美国专页。

劳动力

每件商品都标注着“中国制造”,小小的义乌负责起全世界人民平价商品的生产和供应,追逐iPhone5的果粉们翘首盼着富士康工厂的工人们能够动作快一些, 在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多年里,中国既拥有着全世界最廉价最庞大的劳动力群体,也拥有着依靠这一群体所建立起来的强大的经济驱动力。

但近几年西方媒体关于中国劳动力的悲观预测频频出现,美国《时代》周刊曾发表名为“中国廉价劳动力时代终结”的文章,就是最为集中的体现,文章援引华南美国商会会长哈利·赛亚丁的话说:“中国廉价劳动力的时代结束了。”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低劳力成本时代的终结同时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劳动力工资的上升意味着,中国人口袋里有了更多的钱。《经济学人》指出,只要管理者认清方向,高工资时代带来的长远利益将带给中国一个更有成效和更大发展的时代。

新加坡《海峡时报》的报道证实了以上猜想,中国去年首次成为全球机械和电子产品的最大出口国,这粉碎了一切对它不再是世界工厂的怀疑。它开始证明自己不仅是进行简单装配的血汗工厂,还是高科技工厂,能在出口产品之前给它们增值。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