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如明:要做就要做好(2)

杨如明:要做就要做好(2)

 

其实我眼里全是“问题”

因为民主自治,秀苑居民区荣获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和谐示范居委会”,以及全市首批“居委会自治家园”等称号,杨如明也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这是全上海居委干部中唯一的一位。

记者一路采访,深觉这些荣誉来得当之无愧,更不得不叹这里社区服务之精细。区内的幼儿园,为防放学时孩子们与私家车、自行车共挤一道,在不影响绿化的前提下开出了一条宽1.2米、前后长达400米的专用人行道,以绿化带为隔离,从此人车各走各道,相安无事;小区内2处阅报栏,因为紧邻主干道,被贴心地转移至一旁安全位置。还有139个楼组全部安装了专门对付“小广告”的环保箱、对小区监控系统进行升级换代等,10余项实事项目,都做成了。

可她却说:“你看到的,都是做成的事,我看到的,全是难办的、干不成的事。”

何故?

只因社区事务乃 “一地鸡毛”,7000居民众口难调。只因“小巷总理”太芝麻绿豆。在社区工作13载,杨如明写下了超过25万字的民情日记,其中便有大量“一人难称百人意”的案例。

她在去年11月19日的日记写到了一则“剪树风波”——“今天是新一周的开始,刚从北京开完十八大回来,积了一大堆事儿。上午主任联系园林部门到小区修剪扰民树。572弄部分居民反映家门口有几棵杨树,已长到七八层楼高,有的树枝已快要横向伸进5层楼的窗户了。今天修剪好了,居民很感激,解决了居民的烦心事,我们也很高兴。没想到晚上有好几个居民情绪激动地到居委会讨说法,这么好的树被剪成‘秃子’,太难看了!”

其实,是住在高层的居民情趣高端,原本,打开窗户就能见到一片绿色,大树修剪以后,这别致景色便没了,当然生气。

但杨如明心中还有一条原则——既要满足居民基本需求,又要适当照顾个性化需求,但前提仍是基本需求。她告诉记者:“修剪扰民树是解决居民的基本需求,高层居民需要绿色的美景,则是个性化需求。两者相冲突时,我只能把‘吃饱与吃好’的道理跟居民解释一番,对方也就释然了。”

“剪树风波”还不算难办。最近几桩“祸不单行”,倒令她犯难。

譬如,465弄门口某证券公司的一部分场地,最近出租给了一超市。有人拍手说赞,不出小区即享购物;有人极力反对,说超市卸货堵塞了交通要道,环境受到影响。杨如明左右为难,与超市协商另开卸货通道,超市又不买她面子。

又如,572弄附近,车道狭窄,有些车为给通行车让道,只能将半个车身停在绿化带上。杨如明寻思着,这绿化带内移尚存空间,“但这不符合绿化局规定,只能搁浅”。可她又担心居民见绿化被糟蹋,会奋起投诉。

再如,572弄大门外一侧,广灵四路上,一溜排全是无证餐饮,冒出的油烟腾腾腾升到楼上居民家中,居民自然怨声载道。杨如明找工商,对方称“只管有证餐饮”;她找食监,对方说“只能罚款”,罚款后照样经营,倒像是收了“保护费”。杨如明没辙了,但居民们不理解其难处:“咱们秀苑不还是全国先进嘛,这点事情也解决不了?”

常感“里外不是人”的杨如明深知,转型期百姓利益诉求多元,考验着社区党组织的功力,需要用心和智去协调。但她更盼着政府部门强有力的 “靠山”,更盼着政府所强调的 “要整合公共资源加强对社区进行‘组团式服务’”的目标能尽快着地。

63岁了要不要退休

临到采访结束,记者在小区门口巧遇杨如明的老伴,他正接上幼儿园小班的孙女回家。他们住在离凉城秀苑骑车10分钟车程的另一小区。她的老伴对记者说:“她回家就喜欢跟我唠叨,‘阿拉小区今朝哪能哪能’,我就打断她,‘什么阿拉小区?侬到底算哪个小区的人?’”

老伴也是一年前刚退休,此前,孙女从出生到3岁,杨如明宁愿请了保姆来照顾孩子。老伴退休后,一手“买汰烧”,包揽下大部分的家务和孙女的接送任务。

过意不去的杨如明一直嚷嚷:“63岁老太婆了,要退休了。”可始终没动静。非但没动静,还“变本加厉”。就在今年4月,经不起凉城街道党工委怂恿,她成立了“杨如明党建志愿者工作室”,虹口区有16位年轻社区干部拜她为师。她说,想借工作室,传授一些“独门秘笈”,再培养一批“小杨如明”。

老伴也是,抱怨归抱怨,还是专门刻了个“杨如明工作室”的图章送给夫人,以示鼓励。

工作室包括她在内共5位专职人员,平均年龄61岁,全部做过党务工作,其中4人当过居民区书记。工作室开展活动的载体,就是党建苑、书记茶苑、读书苑。

工作室已经做了不少事。通过党建苑,8月1日这天,针对居委会干部心理压力重,杨如明开展了一次“心轻盈,才能赢”的QQ群聊天,这成了个集体“吐槽会”,压力释放后,再投入工作;通过书记茶苑,杨如明和其他专职人员一起,穿着阿庆嫂的服饰,被人们冠以“阿明嫂”称号,以茶会友,畅谈的是“党建如何引领居民区活动团队”等居民区书记间的热门话题;通过读书苑,她给10余位“接班人”推荐了《把一切献给党》一书,她说,先励志,再上路。

63岁的杨如明说:“做基层工作虽有些自讨苦吃,可你要是把困难的事做成了,老百姓那几句夸奖,还挺受用的。”她停顿一下,新潮地问记者:“你说,我是不是有点二?”

这个国庆节,她不敢外出旅行,因为她深谙社区工作的“规律”——国庆长假7天,头几天还平安无事,到最后几天,便有类似夫妻俩吵架打110的事,社区肯定要出面帮着协调。因此,她不敢有侥幸心理,老老实实家里呆着。

她在日记中写下——“63岁的暮年再出发,不为别的,只是为了履行好一个党代表的责任,为了那句‘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的承诺。”(记者 李晔)

网友们看杨如明

@肖文Seven:这才是真正的融入群众,无微不至的服务理念和细微入至的服务手段,体现了平凡的伟大,有血有肉的事迹来得更让人心怀敬畏。我是一名在校大学生……小人物小事情总能给我们最多的感动。

@我是angel302:这样认真负责的居委干部在曲阳街道赤三居委看到过。当时大家对居委干部的评选就反映出对居民很负责——必须是企业退休党员或党员干部。他们对每一个居民每一户居民都很关心爱护,很负责。对楼组长的选任也很民主、认真负责。希望这样的居委干部作风到处可见!把居民的权益放在心上!

@江水177:不论大事还是小事总得有人去做,平凡中成就了一种事业。

短评

和谐因尊重而生

柳森

在小区居民心中,他们的党总支书记杨如明就是不一样。社区工作中,杨如明事无巨细了然于心,素来“问不倒”。在居民面前,杨如明比谁都有耐心。通常一拍脑袋、一张通告就能“搞定”的事,在杨如明的坚持下必经屡次三番的协商与讨论。有如此“小巷总理”,居民不但不着急,反而很满意,各种难啃的硬骨头不那么硬了,兼及各方利益的解决方案渐渐出炉。

杨如明的法宝是什么?懂得尊重。杨如明的可贵精神何在?坚持尊重。因尊重自己的一句承诺,就肯下苦工,爱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因尊重他人,将社区居民一丝一缕的需求或烦扰放在心上,于是兢兢业业,携手同仁,众志成城,终获众人首肯。

唯有尊重,每一个意见的表达与交流,才能被听到。唯有尊重,才有时时刻刻问需问治问计于百姓的自觉,真正做到“小区的事由我们居民自己说了算”。

尊重促信任,信任凝共识,共识聚智慧,智慧生和谐。和谐上海,需要更多懂得尊重、坚持尊重的“杨如明们”。

责任编辑:闫文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