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尹蔚民:做好就业与社保工作,共筑中国梦(2)

那么怎么做才能够实现更加稳定和更高质量的就业呢?我认为重点是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必须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只有产业结构升级了,才能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的时期,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推进四化同步,关键是技术升级、人才升级,这为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要结合转方式、调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瞄准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着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治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等,开发更多适合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你比如服务外包产业,就是治理人才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目前我们国家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服务外包的承包国,主要是信息技术的外包,据商务部的统计,截至到去年底,我国共有服务外包企业21159家,从业人员是428万人,其中在从业人员当中,大学以上学历的就是291万,占总数的67.8%,而且服务外包企业需求的人数每年以20%的速度在增长,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不光是服务外包企业,包括我们现在的网络。

大家可能都知道阿里巴巴,就是马云创办的这么一个企业,当然现在非常有名的淘宝网,很多人都在网上购物,就是这个产业的发展,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的人数是非常多的。我们特别希望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进程当中,通过转方式、调结构,能够创造出更多,就像我刚才提到的,就是既是智力密集型也是劳动密集型这样的工作岗位。也只有这样的工作岗位,才能够适应刚才我讲的我们供给的角度来说,每年1500万的青年学生需要就业。所以这个是第一条,就是要在转方式、调结构的过程当中,创造更多的适合我们国家现在劳动力需求的就业岗位,才能够保障我们实现更稳定、更高质量的就业;

第二,必须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的能力和职业转换的能力,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当前,很多技术技能型岗位,都存在着缺人的现象,根据我们部今年一季度对全国100多个城市的劳动力供求情况的分析,各技能等级的求人倍率,这是我们一个术语,叫求人倍率,也就是岗位空缺的数量与求之人数的一个比率,都大于1。就是求人倍率都大于1,这表明了什么呢?表明技能劳动者供不应求,其中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程师的求人倍率更是达到了2.72、2.31和2.13。也就是说,有这么多的空岗,但是没有合适的人选。那么在实地调研中,很多企业也反映,开出高薪给予优厚的待遇,却仍然是一人难求,这不仅浪费了来之不易的岗位资源,也影响了企业的发展,那么解决这个问题,有赖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的能力和职业的转换能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要从改革教育体制和加强职业培训两个方面来下功夫,在改革教育体制方面,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做好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文件当中,明确地指出,要合理确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规模,改善人力资源供给结构,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对接的机制。要使我们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我们社会,与我们的生产实践要相适应,这确实需要在教育方面要进行改革。

那么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要加强职业培训,要进一步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使每个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相应的就业技能培训,每个企业职工都能得到技能提升培训,每个创业者都能够参加创业培训,要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通道。就是我们国家现在在职业培训方面还非常大的发展的空间。大家可能也知道,像德国、像瑞士、像奥地利,都是制造业的大国,特别是在精密仪器仪表,高端的装备制造这些方面,他们堪称一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职业教育发展得非常好,有大量的技能人才。我们现在职业院校的学生和高等学校的学生,当然这也是中国的传统观念,学而优则仕,也设身处地为每一位老百姓去想,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大学,大学上不了上大专,都不愿意去送到中专或者职业院校。而恰恰我们现在职业院校、技工学校,这个学生就业率是非常高,都在95%以上。甚至在校期间就被企业订购一空,而且很多是订单式的培训。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企业需要大量的技能型的人才,而技能型的人才主要是通过职业院校来进行培养。所以我们要大力加强职业院校的培训。这是我讲的第二点,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第二点。

第三,必须依法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近年来随着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劳动监察执法力度的不断加大,用人单位在劳动用工方面守法意识在逐步地增强,用工行为逐步趋于规范,但在部分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不参加社会保险,甚至拖欠工资等现象,仍然时有发生。依法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是实现更加稳定、更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内容。

那么做好这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这直接关系到劳动者就业稳定性和劳动权益的保护,当前的重点是提高小微企业和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以及履行的质量,同时严格依法规范劳务派遣用工;

二是要大力推进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建设,这是重要的利益协调机制和诉求表达的机制,我们将继续与公司集体协商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扩大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的覆盖面,推动建立职工工资正常的增长机制和劳动条件改善的机制。

三是要健全落实劳动标准体系,这对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我们将适时地修订完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等劳动条件标准,健全工资支付保障制度、推进劳动定额标准化的管理;

四是要为劳动者提供可靠的社会保障,这在后面我还要详细地讲。对于广大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来说,还要完善户籍、教育、社会保障等政策措施,让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逐步地融入城市。

实际上现在劳动者在择业的时候也非常看中一个方面,就是他工作的环境,这几年国际劳工组织始终倡导一个理念,叫体面劳动,体面劳动里面一个非常重要一个核心内容,就是要体现对人的尊重。所以刚才我讲的第三个问题里面,就是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加稳定工作,还要规范企业的用工行为。也就是说企业要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更多地加以人文关怀,要严格地遵守劳动的法律法规,要签订劳动合同,要上社会保险,要加强劳动保护。这是就业方面我讲的第二个问题,怎么样才能实现更加稳定和更高质量的就业。

(三)实现更公平的就业

下面讲就业的第三个问题,实现更公平的就业,为什么要提出实现更公平的就业,这是因为这是保障劳动者权益、促进劳动者发展的前提,也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潜能,增强全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就业公平,反对各种就业歧视,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相关的法律,对此都做了专门的规定,特别是2008年实施的就业促进法,专门设有一章就是公平就业,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要创造公平就业的环境,消除就业歧视,确立了公平就业的原则和制度,对用人单位和职业中介机构的行为做出了规范,明确了劳动者受到就业歧视时的法律救济的途径,为了落实这些法律,有关部门还出台了多项促进就业公平、反对就业歧视的相关政策,这些法律和政策,为促进劳动者公平就业奠定了制度基础。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要真正地实现公平就业,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在现实生活当中,就业歧视现象仍然大量的存在。你比如性别的歧视,院校的歧视、年龄的歧视、户籍的歧视,甚至还有内部招聘或者萝卜招聘等等。我在和一些高校毕业生座谈的时候,学生反映最强烈的一个是性别歧视,性别歧视主要指的是对女生的歧视,再一个就是院校的歧视,不是985  ,不是221,用人单位基本不考虑,院校的歧视,就是失去了选择的权利。这些问题既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阻碍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制,进而影响社会的良性发展和和谐稳定,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出相关制度和政策还不够完善,部分用人单位公平就业的观念还比较淡薄,执法监察的力度还有待加强。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两会”上明确提出,政府要创造环境,让每个人都能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和平台,在扩大横向流动的同时,增强纵向的流动,切实促进全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这个克强总理特别强调叫纵向流动,就是什么事纵向流动呢?它指的就是每一个劳动者,不论你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不论你是富裕家庭还是贫困家庭,他们都应该有一个通过自己的努力向上发展的机会。比如说个人向上的流动叫纵向流动,人员横向的流动我们机关、事业、企业横向地流动。所以克强总理明确提出,要加强纵向流动。就是说通过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你的人生价值,每一个人都有梦想成真的机会。这对实现就业的公平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感到越是在就业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越是要高度重视公平就业,反对就业歧视,我们将始终坚持公平就业的基本原则,把它作为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抓手,采取更有利的措施,来推进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有这么几点:

第一,进一步完善反对就业歧视的法律法规,目前尽管劳动法和就业促进法等法律对反对就业歧视做出了明确地规定,但是由于这些规定还比较原则,最就业歧视行为的行政处理手段不多,使得发生就业歧视问题时难以有效地处理,下一步要针对社会反映比较多的就业歧视问题,逐项细化法律的有关规定,制定相关的配套法规政策,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加大违法行为的统筹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第二,加大人力资源市场的监管力度,目前一些用人单位和职业中介机构,无视法律规定,在招聘过程中设置性别、院校、年龄、户籍等限制性的条件,特别是对院校的歧视毕业生反映强调,亟待解决。就业公平首先是机会的公平,名牌大学不应成为求职者的准入限制,下一步要加大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力度,和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严厉打击招牌过程中的歧视、限制以及欺诈的行为,及时纠正院校歧视、性别歧视和其他各类就业不公平的现象。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第三,规范国有单位的招聘行为。在公务员考路方面,实行(00:53:15)必考,公平竞争的机制,社会上对此是高度认可的。也就是我们党政机关,就是公务员队伍,从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以后就开始实行公开招考,建立了凡进必考的机制,确实一方面保证了国家公务员的入口,另外一方面杜绝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这是公务员考路方面,我们还是要坚持凡进必考。

在事业单位招聘方面,已经出台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的暂行规定,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抓好落实,对国有企业的招聘行为还需要进一步地规范,前不久,国务院下发的35号文件,已将规范国有单位招聘行为作为重点内容,强调要加强国有企业招聘活动的监管,促进就业的公平,我们要认真地贯彻落实这些要求,在公务员考路方面,坚持凡进必考,公平竞争的制度,在事业单位招聘人员方面,完善和落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的规定,严厉惩处违规、违法的行为,在国有企业招聘人员方面,全面推行分级分类的公开招聘,探索建立国有单位招聘信息统一公开发布制度,切实做到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除以上三个方面的工作外,反对就业歧视,实现更公平的就业,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在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的基础上,劳动者要熟悉相关的法律规定,增强维权的意识,用人单位要严格遵守法律的规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同时要动员媒体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努力创造尊重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权利,反对一切就业歧视的社会氛围。

以上我从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和实现更加公平的就业这三个方面给大家介绍了一些我国就业的情况和我们的一些工作考虑我们认为,劳动创造未来,奋斗成就梦想,实现更充分、更稳定、更高质量和更公平的就业,需要党和政府持续地推动,需要社会各界积极地参与,更离不开劳动者自身的努力奋斗,我们希望每一个劳动者都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培训的理念,树立正确的就业管、择业关,发扬劳动创作精神和创业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我们希望各类企业和用人单位,切实应尽的社会责任,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我们也希望,社会各界都来关心、支持就业工作,共同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汇集和激发促进就业创业的正能量。这就是我讲的关于就业工作。

责任编辑:平晶晶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