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网络舆情的溢出效应是指网络舆情不但对社会或其他公众产生所预期的效果,而且还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影响。 现阶段反响最强烈的溢出效应就是网络反腐。 溢出效应分为正溢出和负溢出效应两种,前者是指网络舆情对反腐产生的正面影响,而后者则是指负面影响。 政府应正确分析网络舆情的溢出效应,利用网络舆情进行反腐工作,但网络反腐只是一种补充,解决腐败的关键还要靠制度。在网络反腐中,要加强网络的舆论监督管理,充分发挥其反腐作用;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净化舆论反腐环境。
[关 键 词]腐败;网络舆情;溢出效应
近年来, 各级涉腐官员被纪检部门公开调查,并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其中网络微博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为,自媒体时代极大提升了整个社会的信息透明度和意见表达的均衡性与多元化,建构了对于真相追逐的公共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成为促进社会民主开放和健康平衡的一个重要手段。[1]从周久耕开始,到去年的“表叔”、“房叔 ”,再到最近的雷政富 ,说明网络已从单纯的娱乐社交工具拓展为反腐的利器。
一、网络舆情的溢出效应理论分析
Perez(1996)对溢出效应进行了定义 ,即某人的行为对他人产生的正面或者负面影响,而这种影响没有被完全支付或者没有被完全补偿。 本文所指的网络舆情的溢出效应则是指网络舆情不但对社会或其他公众产生所预期的效果,而且还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影响。 其中现阶段反响最强烈的溢出效应就是网络反腐。 网络舆情会对大众反腐的感知(态度、信任、选择和理想化)和行为(意向)产生一定的溢出效应。 而这种溢出效应分为正溢出和负溢出效应两种。 前者是指网络舆情对反腐产生的正面影响,而后者则是指负面影响。[2]
腐败问题所处的背景对于大众的评价有着与腐败自身一样重要的作用,人们在对腐败问题进行评价时,会不自觉地以周围相似的人或事作为标准来进行比较从而做出判断。 这种比较可能产生两种效应。 一种是与标准背离的对比效应,而另一种是与标准趋同的同化效应。 假设人们关注较多的是与标准的相似之处,那么激活的就是与标准相似的知识,最后将产生同化效应,即网络舆情的正溢出;反之,假设人们关注更多的是与标准之间的差异, 则激活了与标准相异的知识,最后将产生对比效应,即网络舆情的负溢出。[3]
二、网络舆情的溢出效应实践分析
(一) 正溢出效应
1.发挥网络效应,提高反腐能力
2012 年 6 月底,《第 3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显示中国网民数量达到 5.38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39.9%。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 亿,2011 年是 3.553 亿人, 网民中用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用户占比由上年底的 69.3%提升至72.2%。 可见,网民数量正在激增,他们发挥的作用和影响也越来越重要。 中国青年报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 “公众最愿意用什么渠道参与反腐? ”75.5%的人选择的是网络曝光。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更是加大打击腐败的力度,“网络反腐”取得骄人战绩,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十多名官员落马,网络举报占一半以上。
2.降低时间成本,获取时间价值
利用网络揭发腐败情况,如事实确凿,则可以省去一部分调查取证的时间,获得时间价值。 时间价值是通过计算反腐时间减少部分被用于其他活动的时间,再计算这种活动的时间价值获取的。 从周久耕开始,当时整个事件耗时大概有半年;去年的“表叔”,还有今年的“房叔”,大概历时一个月上下;最近的雷政富不雅视频,63 个小时。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网络促使反腐提速,时间价值凸显。
3.推动反腐机制创新
网络反腐正倒逼中国反腐机制创新。 我国要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监督是关键,制度是保障,教育是基础。 其中,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稳定性特点, 标本兼治重在制度建设。而制度的完善离不开网络反腐的推动。 具体成果如下:2005 年 1 月,颁布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2008年 5 月,颁布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 年工作规划》; 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列入“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纲要;……2005 年 1 月至 2012 年 7 月,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中央有关部委制定反腐倡廉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 616 件,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制定反腐倡廉相关地方性法规和文件规定 1538 件。[4]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