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污染、谁埋单”,这个原则当然应该坚持,汽车上路行驶,增加了环境污染,车主理应为此支付一定的费用。但问题是,目前车主已经为汽车污染埋了单,而且埋了两次单、缴了两种税。其一,2008年底开始征收燃油税,从量计征,燃油税就包含在油价中,之所以征收燃油税并将之包含在油价中,就是为了体现“谁污染、谁埋单”的原则,让多开车、多用油者多缴税,以促进“节能减排”。其二,从2012年1月1日开始,新的车船税法正式实施,车船税按排气量计征,排量越大缴纳的车船税越高,这同样是为了促进“节能减排”,让多污染环境者多埋单。
“谁污染、谁埋单”,多污染、多埋单,这些都没有问题,但是,总不能让车主无休无止地为汽车污染埋单。车主已经为汽车污染缴纳了燃油税、车船税,国家已经基于同一缘由和名义向车主征收了两种税,这还不够吗?凭什么还要将本应由石油巨头承担的油品升级成本再次转嫁给车主?如前所述,劣质成品油造成更大的环境污染,石油巨头同样是污染者,难道不该为此埋单吗?
退一步讲,即使要求消费者承担油品升级的一部分成本,所承担的比例也不应高达到70%至80%。石油巨头通过垄断赚得盆满钵满,他们是石油产业的最大受益者,理应担负起更多的责任。
另外,我国的成品油税收畸高,各种税收相加高达成品油价格的30%以上,而美国成品油税收只占油价的13%左右,这是中国油价高于美国的最主要原因。防治大气污染、保护环境,不仅是车主的责任,而且是国家的责任、政府的责任,油品升级,政府理应适当降低成品油税收以避免油价大涨。成品油价是一种基础性物价,油价上涨不仅影响车主的利益,而且影响着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此必须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油品升级 “涨价”不是唯一出路
成品油提质升级,为了体现优质优价,进行合理涨价,似乎是理所应当。再者,油品升级,势必会增加生产成本,油企为了保住利润,通过涨价化解成本,也是必然的选择。问题是,保证油品质量合格,以此减少对大气的污染,是炼油企业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理应在环境保护中“挑大梁”,主动承担更多的技改成本,而不是通过涨价,让消费者承担70%的成本,向消费者转嫁环保责任。
事实上,治理环境污染,首先是政府的主要职责,因此,对于油企实施技改,成品油提质升级,政府有关部门不能只发号施令,更应该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给油企减压,比如对成品油提质升级进行财政补贴。但是,正如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相关负责人所分析的:“国家税收是全部纳税人的钱,如果油品升级成本全部由政府给予补贴,则是用全体纳税人的钱补贴少数的汽车拥有者。”这显然有失公平。
然而,既然谈到了税收,就不得不提中国现行的高税率了。众所周知,各国根据不同的国情,对油价征收的税率也不同,对于这个事实,发改委却只字不提。目前国内汽油征收的税率大约为30%,而按美国能源署和欧洲能源机构的数据显示,美国的税率大约为13%。可见,中国的高油价,部分原因在于高税收。为了调节国家和油企之间的利益分配,我国开征石油特别收益金,并按规定会返还四成给企业,而另一部分则用于补贴受到油价上涨影响的弱势群体与公益性行业,可是补贴民生并未公开。即便是补贴了消费者,最终消费者还是将补贴拱手交给了油企。可见,不应再让消费者为环境污染买单。
如此看来,成品油提质升级,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并非是仅有“涨价”一条路可走的。在财政补贴不可行的情况下,政府可以考虑对成品油减少税收,让利于炼油企业,支持企业大刀阔斧地进行技改,不断提高油品质量。这样,也避免了油企一门心思靠涨价化解成本,将环保责任转嫁给消费者。
当然,降多少税合适,消费者是否要为油品升级买单,前提都是我们要搞清油品升级所需的成本以及油价的成本组成。油品升级成本能够实现账本透明,不仅仅可以公平划分油企、国家、消费者所应承担的责任,更有利于制定合理的成品油定价机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