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影响
小炼厂或面临“关门”
据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相关负责人昨日在媒体通气会上介绍,在此次发布的加价政策中,炼厂将承担20%到30%的油品升级成本,包括更新炼油设备等。该负责人介绍,在其调查各个炼厂的过程中,曾遭遇一些炼厂对承担油品升级成本的反对。
对于面对成本增加的炼厂,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昨日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石油、中石化此前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油品升级本来是他们的“分内事”。此次油品升级可以倒逼他们增加投入、增加环保力度。
任浩宁说,油品升级的成本消化对于垄断国企而言,影响有限。毕竟大型国企的抗风险能力较强,石化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行业集中度又高,“三桶油”(即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已经占据超过九成的市场份额,冲击不大。
但对于民资的中小型炼厂,现在行业整体不景气,他们的生存已经很艰难。此次额外承担油品升级的成本,有的炼厂可能面临“关门”的境遇。任浩宁分析称,因为成本的增加会导致中小炼厂的出厂油价提高,如果收油方(大部分情况下是上述垄断国企)嫌贵,这部分提高的成本就很难转移出去。
消费者影响
私家车主每月多花二三十元
目前,各地还未开始实施加价政策,对于承担七成左右成本的消费者而言,油品质量升级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费用支出的增加。
以私家车月跑2000公里、百公里油耗8个油测算,汽油从第三阶段升级到第四阶段后,车主月支出费用将增加33.6元左右。从第四阶段升到第五阶段,月支出费用将增加20.8元左右。
对于物流行业而言,支出费用的增长幅度较大。卓创资讯数据显示,以载重50吨的物流货车为例,月跑公里数10000公里,百公里油耗为38个油测算,柴油升级国四后,车主年支出费用将增加14347元/吨左右。对于物流行业而言,柴油升级后增加的成本处于偏高的位置。
尽管油品升级带来了价格的上涨,但对于环境污染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也势在必行。卓创资讯认为,用金钱换来生存环境的好转,对于消费者而言也是利大于弊。
油品升级不应由消费者埋单
表面上看,汽、柴油的品质升级了,价格理应上涨;消费者购买、使用更加优质的产品,理应为此多掏钱——这一切似乎都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但问题在于,我国的成品油一直“质劣价高”,品质与价格严重不相称,这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以次充好”,消费者的利益长期受到损害。而油品升级,只是将汽、柴油的品质提高到与其价格相称的水平,只是不再“以次充好”。如此,凭什么要同时提高油价?油品升级的成本凭什么由消费者埋单呢?
我国的成品油质量低劣,人们将之形容为汽车吃“粗粮”。汽车吃“粗粮”,不仅对车辆造成了较大损伤,损害车主的利益,而且导致汽车尾气排放量增加,增加了环境污染。显然,石油巨头长期出售劣质成品油,对汽车尾气造成的环境污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提高成品油品质以减少环境污染,是石油巨头应当肩负的社会责任,而油品升级成本由消费者埋单,相当于石油巨头将自身责任转嫁给消费者,这样做既不合理也不公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