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示范校验收期待科学化导向性评估

中职示范校验收期待科学化导向性评估

《中国教育报》职教周刊日前刊登的“两年建设,中职示范校迎大考”一文中说,首批立项建设的中职示范学校,自今年秋学期开学以来将陆续开始接受省级验收和国家复核,被业内人士称为中职示范校的“大考”。

首批立项建设的中职学校能否顺利通过评估,项目学校自然特别关心,而负有直接管理责任的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也会非常关注,因为这不仅关系到项目建设资金问题,更关系到学校甚至地方政府的声誉和形象。从近阶段的观察来看,很多项目学校虽然表面上赶做“迎评”材料很忙,但骨子里却并不紧张和重视。一位深谙此道的校领导毫不避讳地说,全国能有资格入选首批中职示范校的,基本都是当地的王牌学校,自身确实内功不错,即使万一出些差错,地方政府也会“力保”。而且,这些学校基本上都曾历经“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省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省级“星级职业学校”等多次综合评估,“迎评”经验丰富。再者,前几年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皆大欢喜”的验收结果,也加剧了中职学校对于“迎评”工作的放松。

毫无疑问,中职示范校建设的目的在于通过中央财政的支持和引导,重点办成一批代表国家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中职学校,大幅度提高这些学校办学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使之成为全国中职教育改革创新的示范、提高质量的示范和办出特色的示范,在中职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

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严把首批中职示范校的“验收”关,不仅可以防止国家资金被不负责任地使用,而且更能对二期、三期项目建设起到正面、积极的引导作用,从源头上保证后续的项目建设工作能够规范有序、多出成效。

针对目前各地中职示范校建设的现状,笔者认为此轮评估“验收”应当重点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注重“全能”,勿忘“特色”。改革办学方式,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格局;深化培养模式,形成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途径;丰富教学范式,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完善评价形式,形成多元评价机制;强化内部管理,促进内涵建设等,无疑都是示范建设的重要考查指标,然而从示范建设项目的宗旨来看,改变我国中职教育“千校一面”的现状,引导各地学校创树自己的特色,更应是重中之重。所以,在评估验收的过程中,关注学校“全能”发展和鼓励创树“特色”应当同等重要,互不偏废。

注重“花钱”,勿忘“刀刃”。说到示范建设,大家讲得最多的无疑是项目经费的使用。国家支持中职教育发展的资金,自然必须用得名正言顺,符合财务规范。与此同时,“按时花掉”也是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项目经费如果没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花完”,不仅会影响项目验收,而且还可能会被追缴。由于项目建设周期相对较短,按部就班地花钱并非易事,所以许多学校为了按时完成花钱“任务”,往往不加选择、突击消费,客观上造成资金浪费,评估验收必须重点检查项目经费有没有花在“刀刃”上。

注重“教学”,勿忘“育人”。鉴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职业院校以重视技能教学为突破口来提升育人质量,本不为错。然而,凡事物极必反,如果过于强调技能训练,甚至以牺牲大多数学生受教育的权益,动用过多的资源服务于极少数人的技能比赛,则显得顾此失彼、得不偿失,应是需要纠正的错误做法。所以,评估专家在肯定学校取得技能比赛成绩的同时,更要检查学校层面上的总体育人质量;在看到教学成绩的同时,更关注学校素质教育、文化育人的做法;鼓励学校针对生源现状进行因材施教,创新育人范式。

注重“硬件”,勿忘“软功”。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规定,学校用于基础能力建设的费用不得超过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总额的20%。现实中,用于购置实验实训设备的支出通常比较显性,很容易核对,而用于师资、教材、课程、资源库、标准、信息化、教科研、管理改革等方面的支出则相对“不易察觉”。学校也更愿意在硬件方面进行投入,而忽视“软功”培育,导致很多先进设备因“用不上”而沦为“参观”对象。这一普遍怪象无疑应当通过评估验收来引导和纠正。

(作者: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副所长)

本文关键词: 王寿斌 中职示范校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