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返乡6次办护照”的背后当反思(3)
首页> 案例> 正文

【案例】“返乡6次办护照”的背后当反思(3)

摘要:为了办护照从北京返回三百公里外的老家多次补办证明,但多份证明根本不需要,3000多公里的路完全是“白跑”;办理营业执照却被相关部门“踢皮球”来回11次……10月11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曝光了北漂青年小周和江苏丰县的小狄为了办护照和办营业执照被办事人员刁难的问题。让我们共同关注本期经典案例。

新闻跟踪:衡水市委市政府连夜采取措施迅速处置

10月11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曝光武邑县公安局有关工作人员刁难办事群众问题后,衡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书记李谦、市长杨慧及市领导戴国华、韩立群、程蔚青连夜赶赴武邑县现场办公,研究处置意见。

一是要求各相关单位和部门对《焦点访谈》曝光的问题要高度重视,正确对待。在我市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预热升温关键时期,在狠刹“四风”、开展正风肃纪专项行动的形势下发生这种问题,性质严重,影响恶劣。

二是对武邑县委、县政府提出严肃批评,责成武邑县委、县政府按照实事求是、从严从快的原则,对武邑县公安局当事人做出严肃处理,对相关领导严格问责。

三是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引以为戒,举一反三,切实增强开展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预热升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切实转变作风,提升行政效能,坚决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办护照遇刁难”不应止于查处涉事干警

小周哀叹“权力玩弄百姓”,虽然言辞有点过激,但却切中了一些公共服务窗口“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要害。特别是,面对小周一次次被折腾,相关办事人员表现出了十二分的心安理得,仿佛公共服务窗口,原本就为折腾服务对象而设的。因此,针对“办护照遇刁难”事件,当地有关部门不能止于查处涉事民警和主管领导,应反思如何正确地行使手中的权力,如何更好地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

事实上,按照有关规定,如今办个护照也不是什么难事。像小周这样的普通公民办理因私护照,其实只需要提供身份证和户口本及复印件,然后照个相填张表就行了。即便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公安机关经费不足,导致办公设备缺乏或老化,影响了办公系统的正常运转,出现办事效率不高的情况,难以避免。但是,哪怕设备再陈旧,办事效率再不高,也不会一个执照大半年都办不下来。由此可以看出,不是办公设备“不给力”,而是办事人员“不作为”。

如果说小周在办理护照过程中,办事人员没有尽到告之义务,导致小周跑了不少冤枉路,是工作方法不当、服务手段不周的话;那么,办事人员虚列所需材料,擅自提高办理护照的难度,就是对服务对象的一种故意刁难了。办事人员而故意刁难服务对象,是滥用权力的一种表现。可见,公职人员办事拖沓,服务素质和效率低下固然可怕;但公职人员滥用权力,故意刁难服务对象更可怕。可以说,一些公职人员的故意刁难和冷漠态度,令百姓对公共服务窗口心灰意冷,几乎绝望。

然而,故意刁难服务对象,增加百姓的办事成本事小,损害政府及公权部门在百姓心中的形象事大。小周哀叹“权力玩弄百姓”,就是一个例证。特别是,公职人员办事拖沓,服务素质和效率低下,故意刁难服务对象,并非是个别现象,在各地比较普遍,当引起地方政府及公权部门反思。要切实改变工作作风,在进一步缩短办事时限、提高服务质量、更新办公设备、开辟“绿色通道”、提高办事效率等方面多下工夫,更好的满足群众需求。

“返乡6次办护照”照出基层部门“服务成色”

办一个因私护照多跑四五趟,像一面照妖镜,照出来的是个别基层政府部门“假为民”的虚伪,照出来的是个别政府部门公务人员的“丑陋原形”;这一事件又像一块试验个别地方政府部门是否真正执政为民、服务百姓的“试金石”,多跑了数次、折腾人多跑了上千公里的“办护照”行为,着实折射出来的是个别基层政府公务人员为民成色的“不足”。

这类事件的出现,与个别基层政府及相关部门“说一套,做一套”有关。一些基层服务单位,对于百姓办事时间和程序也是有明文规定的,但往往挂在墙上、讲在口头上,一旦百姓真正办起事来,依然会“碰壁”、依然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就如记者追踪报道时随手拍下来的工作人员办证场景,其脸色和服务态度是多么的“冷漠”与“不耐”,是多么的给人以“拒人以千里之外的”不屑。真不知道,当地庄重承诺的服务态度和办事程序究竟是怎样用来“忽悠”百姓的。在一些基层政府部门,这在“歪嘴和尚行为”和“歪嘴和尚”还有多少?河北一个基层县公安局有此类现象,其他县级公安局又如何?其他省份基层政府机关又会怎样?让人不忍往下联想。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