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色大厅不是名利场

上海:金色大厅不是名利场

近日有媒体爆料,今年以来已有130多个中国文艺团体和个人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但据说真正的观众寥寥无几。而且演出水平也参差不齐,有“艺术水准极高,足以让‘内行’的外国观众刮目相看”的,也有不少是“不敢恭维,逼得一向矜持的奥地利人中途就做了‘逃兵’”的。

曾几何时,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因为“是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常年演出场地,随着音乐会影响的扩大,这座金碧辉煌的大厅也通过电视转播提高了知名度”。而尤其在国内一些媒体、机构和企业的热炒下,金色大厅俨然已成为“世界音乐圣殿”的代名词,仿佛只要登上这个舞台,就意味着团体或个人的音乐造诣获得了国际认可。其实,只要交付场租,无论音乐素养高低,任何人都可享有在金厅彩排并演出的权利。而维也纳金色大厅也并非什么“艺术圣殿”,它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供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切磋技艺、展示自我的场所,无论音乐素养如何,任何人都可以去那里彩排和演出。

对金色大厅的趋之若鹜,除了成本低——大厅的基本场租费仅两三万欧元外,主要是名利观念作祟。不少人总以为,只要登上过金色大厅的舞台,团体或个人的音乐造诣就“获得了国际认可”。而一旦有了这层不可缺失的“镀金”,便意味着从此名显利来。其中,对有关部门而言,把辖下的文艺团体或演员送到金色大厅表演,一些机构在金色大厅举办各种音乐比赛、艺术节,似乎更有着为打造“政绩工程”而予锦上添花之嫌。于是,一窝蜂地拥向金色大厅,也就不足为奇了。

名利观念,无疑是艺术的绊脚石。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在名利面前总是表现得淡泊谦逊,他痴迷的是艺术本身,而不是背后的功名。观众之所以对他念念不忘,也正因为他真正地把观众装在心里,把表演当成事业,兢兢业业,时时刻刻都不懈怠。1984年,已近花甲之年的于是之,应谢晋之邀,去扮演电影《赤壁之战》里曹操的角色(最后由于资金筹划不到位告吹),一个半月的时间,他读剧本,去曹操故里考察,结识了一批研究曹操的学者,并涉猎了33部之多、上百万字的相关图书。于是之何以如此?其只是为了追求艺术的纯粹和极致,为了对得起热爱艺术、热爱他的观众。

更需一提的是,对文艺管理部门而言,其担负着组织和领导文艺工作的重任,其决策关乎着文艺工作的目标、方向和任务。要把我们的文艺家队伍管理好、建设好,关键是要引导他们追求事业、奉献艺术,做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唯此,才能“出人出作品”。如果唯政绩是求,唯“轰动效应”是求,轻刻苦训练重精心包装、轻素养积累重“推出”投入,到头来只能令艺术走入死胡同。

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种形式,中国人渴望登上金色大厅舞台无可厚非。但走出去、登上去之前,不妨扪心自问:我们准备好了吗?我们能有足够的底气从容登上台去吗?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