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社会和民间的中国知识(China knowledge)十分有限
人民论坛:作为一名长期在英国从事有关中国问题研究的学者,我们关注到您曾在2009年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要将布里斯托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建造成为伦敦之外一个“有影响力的中国研究中心”,且以此平台,在同年举办过“世界从中国三十年改革中学到什么?”的系列论坛。您能为我们介绍下英国的中国问题研究的基本情况吗?
张勇进:2008年我开始在布里斯托大学工作,然后开始做了这个系列论坛,当时请的都是英国学界的知名人士:国际关系、中国农村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数据模型)等领域的都有,我自己也讲了。但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7月后这个中心被校方虚化了,我也从东亚研究中心调到了政治系。不过,我自己本身所做的研究没有变化,主要还是中国国际关系中的一些问题。前后比较来看,如果从个人纯研究的角度说,我更愿意在政治系,但是缺少了东亚研究中心的平台,就不能做很多研究之外的事情。比如推动英国与中国学界、思想界之间的交流等。从这件事情上也可以看出英国对中国及东亚的研究不是太重视。 当然,同过去相比,应该说英国学界对当代中国的研究有不少进步。 以牛津大学为例,我上世纪80年代在牛津大学做博士论文时,甚至找不到一位研究中国问题的老师来指导我。而今牛津对中国的研究非常宽,涉及的学科也非常多,从事中国研究的人散布在很多系,比如人类学系、哲学系、历史学系、语言学系等等。而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则继承了传统的汉学研究,如果集中起来,中国研究的力量还是很深厚的。不过与美国相比,比如李成所在的布鲁斯金约翰—桑顿中国研究中心,它跟中国的官方有很多的交流,这个在英国是没有的。英国虽然有一个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但都是英国人在研究。
英国现在只能算是个地区性大国,但仍有全球关怀,大英帝国毕竟曾经是“日不落帝国”,加上英联邦的关系,在这一点上英国与法国、德国是不同的。但全球利益已经谈不上了,英国现在是自顾不暇,对中国的关心可谓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上,英国可以说毫无作为,这点上澳大利亚可能还有些作为。谈到英国的中国知识(China knowledge),应该说英国学界对中国问题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汉学方面,英国的当代中国问题研究近年有许多进步,但英国社会和民间的中国知识却是十分有限的。对中国的判断很多都是受到各种假设前提的限制,很难看到中国变化的真实情况。例如一谈就谈人权问题,人权问题主导一切,其他什么都不谈,媒体和社会大众只关心这个。另外,英国对中国还有一些担忧,因为“中国制造”占领了他们的消费市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