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舆情:户口本也要“考”是什么逻辑?

热点舆情:户口本也要“考”是什么逻辑?

据新华网“舆情在线”监测系统显示,今日最热新闻事件是“社科院专家:延迟退休是早晚的事”,微博最热话题为“首都机场爆炸案被告人决定上诉”,凤凰论坛“村干部AA制叫陪唱女能唱出什么花样”为最热网帖,“中国房地产泡沫可以长期存在”则为最热博文。

thumb_340_233_1381972760152

热点话题观点辑要

□清华教授:外来人口办理北京户口可考试 媒体:“盲流论”需摒弃!

《北京晚报》15日报道,近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城市规划专家文国玮,在回答“城市农村化”如何解决城市居民素质问题时认为,外来人口想要取得北京户口,可考虑进行考试审核,包括文化程度的考试、法律知识的考试、工作能力的考核等等。来北京工作,也可参照国际经验实行“工作许可制度”,没有工作许可视为“非法打工”处理。

网民“时言平”:流动人口给城市发展带来红利的同时,也必定对城市进行消耗。如何平衡发展利好与消耗的关系,考验着城市化的水平。当然,问题的关键,还是要转到区域平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全民素质的宏观命题上。而所谓“城市乡村化”,所谓“盲流论”,不过是宏观视野缺乏的傲慢和偏见。“盲流”在公民迁徙自由的不断实现中被抛弃,但板结化、壁垒化却依旧存在某些城乡偏见者的观念中。

《青年时报》:较多的行政准入手续,不仅固化户籍制度,也侵犯公民的迁徙权,更增加了腐败和寻租的机会。而人必有素质高低之别,对于素质稍微低公民,难道就该抛弃吗?且在城市能否立足,牵涉到就业、物价、房价等因素,人都是理性的动物,不合适自然也会主动离开。此外,提高全民素养可以通过公共教育等多种方式引导,因此,不用过分惧怕放开户籍制度,至少在公共服务上先努力惠及每个进城的人。

新华网:文国玮的观点满是所谓“精英意识”主导下的洁癖思维。城镇化进程中,提高城市居民素质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具体到文国玮这里,竟变成粗暴的“过筛子”。驳倒“落户北京应考试”的观点并不难,对此精英洁癖也大可一笑了之,但面对城镇化进程中如何提高城市居民素质;公共资源城乡、地区、人群间更优配置等现实问题,从制度设计者到执行者,还需未雨绸缪。

□重病老人被抬进银行改密码 网民呼吁银行服务人性化

综合媒体报道,近日,一则“七旬病重老人被担架抬进银行只为修改密码”的消息引起网民广泛关注。15日,该银行就此事发表致歉声明。对此,有舆论责问,遇到类似问题,银行的规定是什么?怎么做才能既避免纠纷又令服务对象满意?

《兰州晨报》:银行强调账户密码重置户主“亲自操作”,本意应当是防止他人损害户主的权益,对于常人来说没有什么不妥。但是,对于特殊的情况,只要是出于本人真实的意愿,或者通过合法的方式授权,无损户主利益,是可以办理的。担架上的服务放大银行规则的冷漠。银行对资金安全负有保障义务,同时对储户灵活、便利的处置权利,亦应予以相应的保证,并从规则的设计中对保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事宜,建立共同的风险承担机制。

红网:对重病缠身的老人担架上办理改密业务的感性同情,不能掩盖对银行坚持刚性制度管理、人人平等的理性赞赏。一张严密的管理之网不因一时、一地、一人的特殊情形开口子、搞特殊,牺牲的可能是个别人的便利,保护的却是大家、整体的权益,孰轻孰重,理性的人民自然心中有定论。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