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馒头限购”背后折射出什么社会尴尬(5)

【案例】“馒头限购”背后折射出什么社会尴尬(5)

【启示与思考】

大学食堂推出馒头限购令、包子限购令、鸡蛋限购令等主食限购令并不新鲜,早在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北航等多所高校就推出过此类馒头限购政策。直接原因就是在物价高涨的今天,社会上的物价已经涨了很多,而大学食堂由于享受着国家和高校提供的补贴,使得大学食堂销售的馒头等饭菜价格要比外面市场价格低很多,让大学食堂饭菜成为实质上的稀缺资源。而一些在高校里工作、生活的教职工及其家属,为了节省生活开支,大量购买大学食堂的低价主食,甚至有个别人员从中赚取差价,将大学食堂里的低价主食拿到校外市场销售,确实侵犯了学生利益。从这个角度说,“馒头限购”有合理性。

然而,大学是一个半熟人型社会,大学教职工及其家属与大学食堂工作人员相对较熟悉,尤其是同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大学内的体力劳动者与大学食堂的打工者之间更为熟悉,往来也多。而我们中国又是一个人情社会,食堂工作人员碍于情面,不可能强硬的阻止教职工及其家属超额购买馒头,况且教职工及其家属超额购买馒头对大学食堂的工作人员并不造成任何经济损失。退一步说,即使学校食堂严格执行“馒头限购”政策,购买者大不了多跑几次,多跑几个窗口,照样能买到大量馒头。另一方面,大学食堂就餐都需要排很长的队伍,食堂工作人员更不可能为了阻止教职工及其家属超额购买馒头,而耗费大量时间与之纠缠,乃至吵架,只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购买。这就决定了不管是实行“馒头限购”,还是像一些人说的那样建设专门的教职工食堂,都无法从根本上杜绝教职工及其家属去贪学生的便宜,去购买本属于学生专有的低价馒头等饭菜的侵犯学生权益行为。

事实上不管是国家出台的楼市限购令,还是高校食堂出台的“馒头限购”,实践一次又一次证明限购本身就不是万能的,“馒头限购”也不会奏效。真正要避免非学生群体侵占学生的低价馒头,治本之策是改革对学生的饭菜补贴政策,由补贴给学校食堂的模式,转变为直接补贴给学生个人。而学习食堂经营模式和饭菜价格走市场化道路,与校外市场接轨,同时实行竞争,该是什么价格就是什么价格,不让食堂吃亏。如此,学校食堂不低的饭菜价格对教职工及其家属失去了吸引力,同时又没有真正提高学生的伙食费,没有增加学生的生活负担,一举两得。当然,可能让部分不在食堂就餐的学生赚了一点补贴费,但是既然他们属于学生,国家的补贴中就有他们的一份,并不能因为他们家里有钱,不愿意在食堂就餐就可以不补贴。

再从深层次角度说,在物价高涨时代,难以继续维持同等生活水平的不只是没有收入的学生群体,还有广大中低收入人群。而他们没有享受任何国家照顾政策,所以他们才千方百计的要去占享有补贴政策的学生饭菜的便宜,表现出小市民的市侩性格。从这个角度说,大学食堂的“馒头限购”政策,实质上搅动的是小市民敏感的物价神经。这也是政府应当从“馒头限购”中看到的根本问题,如何让老百姓在物价高涨时代安稳生活,如何降低物价,别再让CPI乱了老百姓的心。

特殊资源或者有限资源的分配,必须确保效果达到最佳亦即公平合理。这就需要兼顾市场与公益、效率与公平,并通过良好的政策和科学的管理,将最稀缺的资源分配给最需要的对象。巧借市场之手,出好公益之牌,方能凝聚共识、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衣食足,方知礼仪。在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渴望面前,任何看似投机的心态和举动都能够被理解。我们应该重视和思索的并非“占便宜”本身,而是导致此种行为大量存在背后的归因。基于此种考虑,无论是北大的馒头,还是北京的房子,作为民生之急需,都应该引起管理者的特别关注。

北大的“馒头限购令”等同虚设,“一刀切”式的行政管理最容易,但也最容易留下后遗症。资源稀缺时,但凡有能力的人,都会想分一杯羹,问题时如何保证分配公平,不妨借用市场之手。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