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角色与新闻价值观反思(2)

传统媒体角色与新闻价值观反思(2)

在新媒体监督环境下

4. 刘洋回家扫墓 官媒热捧“上天”

2013年4月3日,女航天员刘洋回河南省林州老家祭祖扫墓,时任安阳市委书记张笑东等市里领导亲赴高铁站迎接,当地官方报纸连续在头版大篇幅或整版报道。报道的一些文字内容被国内各大网络媒体写到标题上挂在首页:《安阳日报:刘洋踏出车门那一刻时间似乎凝固了》、《刘洋首回家乡安阳瞻仰烈士站台乘客惊喜欢呼》、《女航天员刘洋回乡的豪华待遇》……引发网友热评。

网评还对政府官网挂出一首老作家写的诗歌热讽。《刘洋甜甜地笑》,全诗共3156字,其中有一节被网友大量转发吐槽:“洋洋/你笑对着父母/笑对着国旗/笑对着山河苍穹/笑对着宇宙世界/心潮澎湃/是无声地高喊/‘我要上天了’!” ④

“同行不揭短,揭短砸人碗。”长期以来,我们媒体同行奉行这一古训,媒体之间的批评与监督并不活跃。传统媒体历来只接受来自宣传主管部门和新闻社团组织的批评、监督、管理。媒体各为其主、互不品评、不扬家丑。而今,传统媒体的稿件、版面等在网上被毫不留情地质疑、批驳甚至嘲笑,在新闻行业前所未有。那么,走下独统舆论高地、置身于新媒体监督中的传统媒体如何面临新的挑战?我们就传统媒体角色和新闻价值观、舆论引导观等问题进行了重新审视和反思。

引导舆论 不能睁只眼闭只眼

多媒格局推动基本价值观回归

真实、客观、全面反映新闻事件,是传媒基本职业精神和伦理要求。有的传统媒体在引导舆论时往往只强调正面报道或只报道正面新闻,以至置事情的真相以及民众的关注于不顾。网媒给予受众越来越多的掌握信息的主动权,传统媒体独立控制舆论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因此,在新媒体普及的今天,传统媒体只有强调回归真实、客观、全面的新闻价值观,才能取信于公众。

在公众关注的事件面前,传统媒体如果仍用过去专断的方式“操纵”媒体,躲避事件封锁消息,甚至黑白颠倒,无异于驼鸟政策。网媒吐槽《信阳日报》,始于刊登赞美光山教育的报道,但媒体的失职、失责是从校园凶案发生就开始的,或者说,当地官方对于危机事件报道的态度和一贯作法是由来已久的。事发当日中午,光山县委宣传部官方的光山网披露了这一消息,而当日晚时,光山县撤下消息,取消了第二天的新闻发布会,并开始封锁消息。事发两天内,光山县委县政府集体失声,封锁消息、拒绝采访,冷对外地记者,企图捂住这一事件。第四天在报纸头版刊登《光山: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赞美光山教育。当地领导误判形势,想以正面宣传挽回影响,结果导致网上舆论激烈反弹,如同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正常的舆论生态,是对社会现实的客观反映,该正面报道就正面切入,该舆论监督就负面展现。当地媒体的做法,严重违背了这一新闻规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宣传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但往往有些媒体人无视实际情况,无视全局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把片面当正面,尤其是在遇到危机事件发生时,擅长反面文章正面做,不是装聋作哑,便是报正面捂反面,睁只眼、闭只眼,其结果必定不被大众所接受。

再如河南官方媒体对连霍高速事故的报道,不去探究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有关人员的责任,而是重点报道各级领导如何重视、抢救如何及时、善后如何周密,所以网友说:“领导们应该在大桥正在建造时高度重视就对头了。”该报道不传达全面真实准确的事实,又淡化了舆论对责任者的压力,灾难的教训得不到吸取,这样的报道也就失去了它的应有价值。对危机事件报道,只有尊重事实、客观报道真相,全面传达各方声音,才能取信公众。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