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我党执政的力量之源(2)

丰富我党执政的力量之源(2)

——学者谈如何巩固好党执政的物质文明基础与精神文明基础

当前我党为何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公方彬(国防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有两大动因:一个是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人类发展规律表明,人在没有饭吃的时候只是惦记温饱问题,有了饭吃后必定趋向精神满足,中国经过30多年的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的追求正在由重物质向重精神方向转移;另一个是当前社会问题越来越多地反映于精神领域,因为精神弱化,直接将由经济发展带来的幸福指数大大压低,如果再不扭转,很可能经济越发展,人们越痛苦,社会越是不稳定。

当今中国处在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一个复杂时期,很多矛盾和问题处于胶着状态,剪不断,理还乱。比如,中国的发展太快,社会转型太快,同时又出现了一些不到位或失误,导致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某些失衡,一方面享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却置身于信仰失重、道德失规、行为失范、心理失衡的社会环境中,这使很多人的精神产生蜕变。再比如,改革开放使人们从封闭禁锢中解放出来,用邓小平诞辰百年时媒体的评价来说就是:“邓公最大的贡献是教会了国人如何思考”,问题是由于缺少科学思想和价值坐标的支持,很多人的思想和价值观进入纷乱和无序状态,社会上出现了很多非理性表达,这一点从群体性事件中,从网络污言秽语中可以看出。

邹广文:当代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物质生活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我们用短短的3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150年的发展道路,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物质财富大幅增长的同时,我们的社会生活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矛盾与问题。如我们在发展中出现了普遍重视技术经济而忽略人文精神的现象,精神文化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被淡化和边缘化,生活中神圣的东西被消解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个口号典型体现了我们在社会发展中的功利主义心态。如此一来,我们社会发展的手段和目的关系就被颠倒了。过度的市场化导向以及利益驱动使得社会文化实践出现了诸多问题。在社会实践层面表现为发展的“唯物质”倾向——发展缺少文化含量,缺少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唤,只关注经济的、量的扩张而忽略发展的品质提升;而在个体实践层面表现为感性欲望的泛化、主体道德人格的迷失和精神价值的消解。由于人文关怀的缺失和物质享受欲的泛滥,进一步衍生出了诸多生态环境问题、社会问题,人的个人生活被碎片化、实用化,缺少恒常的价值关怀。市场经济把欲望刺激得太强烈了,我们过多地关注物质的占有和量的扩张,而忽略了内心的平衡,忽略了生活品质的提升。在追寻物质的过程中,反而失去了人性当中最为珍贵的东西。一些领导干部中的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无一不反映出我们物质与精神的失衡问题。更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社会大众层面的道德滑坡、信仰危机问题。如果忽略精神力量引领社会、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强大支撑作用,就会在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物质文明建设最终也搞不好。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