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全:盘点历届三中全会创新点(2)

高尚全:盘点历届三中全会创新点(2)

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创新

除了上述三次三中全会之外,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对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重要的论述,都有许多理论上的创新。譬如,十三大,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建立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而且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设想。十三大我没有参加起草,但是有一个建议,登在1987年8月20日国家体改委的一个简报上,题目是《希望十三大在理论上要有重大突破》,我讲了三点意见:第一,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是一种手段和方法,不是社会制度的属性,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二,用经济合同逐步替代指令性计划;第三,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计划与市场结合的形式发生变化,从指令性计划向政策性计划转变,是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当时国家体改委主任李铁映在简报上批了“送总理参阅”几个字。总理看了以后于1987年8月30日批示:“要把指令性计划改为经济合同制的观点反映到报告中去”。用经济合同制逐步取代指令性计划,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现在看来不觉得什么,但当时是一件大事。

起草十五大报告时,我负责所有制改革部分。十五大在所有制理论上有创新,创新点是什么呢?第一,提出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过去讲是方针,但十五大报告作为基本经济制度,而且跟初级阶段相联系,就是一个长期不能随意改变的制度。第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该而且可能多样化。第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讲是有益的补充。第四,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我讲过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百分之百的国有经济,另外一种是国有成分在每个企业只占20%。哪一种模式的控制力强?我认为是后一种控制力强,因为前者控制一个企业,后者控制五个企业。第五,提出国有经济的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社会主义性质。第六,各类企业都应平等竞争,一视同仁。

十五大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果就是第一次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郑重地提了出来。把过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提法改变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极其鲜明地突出了法治的理念。这是历史性的重大突破。

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特点

以上讲的是我参与中央一些重大《决定》过程中的体会。总结起来,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有什么特点呢?我体会最深的有如下几点:

第一,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过程也就是解放思想的过程。每次改革开放的重大突破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现体制创新和理论创新。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事实雄辩的证明,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个巨大变化来自于改革开放,来自于解放思想。

第二,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和他的理论起了关键的作用。例如,当有人严厉批判市场化改革,计划经济回潮时,邓小平同志大声疾呼:“谁不搞改革谁就下台”;“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小平同志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第三,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党的领导下,主要是根据实践经验,通过中央的重大决策、决定,从上而下来推动的。同时,通过改革开放的试验,自下而上逐步推开的。我们改革的目标是在改革过程当中逐步明确的。改革开放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了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为了使人民富裕起来。所以,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的成果应由人民来分享。

第四,改革开放中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论很突出,围绕姓“资”姓“社”、姓“公”姓“私”进行争论。例如搞股份制,有人说这是资本主义的,后来就去找经典著作上有没有。幸好,马克思对股份制有过论述,所以就有了勇气去推行。反过来看,假如老祖宗没有讲过,怎么办?我们对老祖宗的要求太苛刻了,哪能要求他预言一百多年以后的事情。我们曾经历过农村困难时期,不准农民养猪养鸡,不准有自留地,不准有农贸市场,更不准养牛,也不许农民买手推车,因为牛和手推车是生产资料。因为本本上说,生产资料公有制就是社会主义,不管社会主义为了什么。这些现在听起来觉得很可笑,但我们过去经历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验教训都很深刻,我们必须认真总结。

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期望

总结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经验教训,总结历次中共中央关于改革文件的起草经验的目的,是希望能够为当下和未来的重大改革决定和举措提供一些借鉴。我国改革正处于深水区和关键阶段,党的十八大和近平总书记和克强总理都十分强调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迫切需要党中央作出全面部署。在这个关键的战略节点上,根据我参加几次中央决定起草的体会,建议中央作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

决定的内容,应当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总任务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这是新时期改革的重要特点。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的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五位一体的改革。在决定中对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都要作出部署。比如,政治体制改革,可把建立官员财产公示制度作为突破口推出,为了减少阻力,在操作上可实行三个“率先”,一是新当选或新任命的官员率先公示;二是新任官员中领导干部率先公示;三是财产中不动产率先公示。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重点是:(1)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和城镇化相关改革;(2)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3)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4)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5)形成并健全全国统一的现代市场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完善市场决定价格机制,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更大范围更广泛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6)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制,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体制;(7)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的开放体系;(8)进一步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要通过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最大限度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业活动蓬勃开展。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全面的改革,每一次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要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加强改革的统筹协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和时间表。要建立一个统筹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层次的权威性改革协调机制和工作机构。为此建议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由总书记任组长,国务院总理任副组长,中央和国务院相关负责人组成。下设办公室,负责全面深化改革的协调督查、评估落实。这是在改革的关键时期能否攻坚克难的重要举措。

我国改革正处于深水区和攻坚阶段。与以往相比,改革的深刻性、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转型与改革交织融合,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治理转型都直接依赖于重大改革的突破;利益失衡的矛盾日益突出,改革需要在调整重大利益关系上取得进展;转型倒逼改革,改革的时间和空间约束全面增强。十八届三中全会面临的改革任务十分繁重,制定一个什么样的改革文件事关改革的成败、民族的兴衰。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强调:“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十八届三中全会可以在继承历次重要文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创新起草和征求意见方式,发挥智库作用,凭之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智慧,为中华名族的复兴制定新的改革蓝图。

(作者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