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对英语学习多点引导少点强制

福建:对英语学习多点引导少点强制

近日,江苏、上海、山东等省份相继传来酝酿高考改革的消息,在各省市透露的方案中,均将英语考试作为改革的一个重点。北京方案提出下调英语科目分值,并逐步向一年两次的社会化考试过渡。在山东,高考英语听力测试可能取消。在江苏,英语可能一年两考,不计分数,以等级形式计入高考成绩。

近年来,不少有识之士不断呼吁改革当前的英语教育。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张树华认为,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深受其害,影响正常的学业,使整个国家的教育质量受到很大影响,汉语学习也遭到严重冲击。前一阵子,语文教育出版社社长王旭明也呼吁取消小学英语课。他们的观点也许有些偏激,但英语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长期偏高,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亟须进行改革,已成为社会共识。

对多数人来说,学习英语,投入和产出之比严重失调。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在学英语或其他外语的人中,真正能学会一门外语并能用外语流利表达,实现无障碍跨文化交流的,最多不会超过5%。“大多数人学英语十几年,最后的结果可能都只掌握些‘三脚猫’功夫。”上海外国语大学副研究员缪迅说。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毕竟是汉语国家,缺乏经常、大面积使用英语的语境,大多数人使用英语的刚需不强,机会不多,即便使用,也只是简单使用、偶尔使用。而英语作为一门工具,使用不多,水平就很容易退化。

对英语学习提出过高要求,对学英语的重视程度超过了学汉语,负面效果明显。世界上恐怕很少有国家像中国一样,几乎将外语的地位置于母语之上。学英语从娃娃抓起,很多孩子在上小学、中学期间上英语课外辅导班;英语作为和语文、数学并列的三大主科,在中考、高考中一直占有很大的权重;到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往往成为大学生毕业的硬门槛,而有一些大学,连大学语文课都不开。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在英语学习上花了那么多功夫,学习母语的时间和精力必然被严重挤压。我们可以看到,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人们容易提笔忘字,很多人的汉语书面和口语表达能力都不佳。还有媒体报道,一些大学生能写漂亮的英语作文,却不能用母语写好文从字顺的求职信。汉语文化有越来越式微的风险,这必将对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产生不利影响。

当然,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弱化英语的地位,并不是抛弃英语学习,而是由原先狂热、畸形的重视,转为理性地加以对待,重新对英语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进行合理的界定。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中外交往的深入,学习英语有其必要性。但是,我们应当确立一个原则,即母语不但是一种工具,更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永远是公共教育体系的基础、重点项目,是学生必须学好的必修课。而英语更多的是一种工具,学英语应当更多地基于个人的实际需要和兴趣。对有关部门来说,对英语学习,不妨多一点引导,少一点强制。教育部不久前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中,提出小学阶段英语不统考,就是一个切实的举措。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