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希腊人创办人类第一所学校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做什么样人的问题。
发展依赖两个资源: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
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都能给我们带来繁荣与发展,但是有本质区别。
自然资源带来的财富是有限的,只具有本身价值,资源用尽价值也就没了,因此仅仅依靠自然资源,发展是不可持续的,而且消耗自然资源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人力资源带来的财富是无限的,不仅自身有价值,更重要的是比起自然资源,它具有创造价值的价值,发展是可持续的。有了人力资源,没有自然资源,一样能富有;有了自然资源,缺乏人力资源,富有是暂时的。
一句话:人力资源就是生产力,而且是最重要的生产力。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
经济学家以两个地主的不同选择为例,说明着眼于眼前财富和着眼于培育长远生产力会出现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两个地主每年可以积蓄1万元,各有5个儿子。在这1万元的使用上,前一个地主将钱储蓄起来生息,叫他的儿子从事普通劳动;后一个地主则将钱用于培养他的儿子,把其中的2个培养成有技术、有知识的人,让另外3个随自己的兴趣学习一种专长。显然,前者更看重的是眼前的财富,后者更看重的是未来的生产能力。接下来前者把土地交给了5个儿子经营,但由于生产方式依旧,5份地的总产量比以前毫无增加;后者把土地分成2份,交给两个有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儿子管理,2份土地的产量是原来产量的2倍;另外的3个儿子因各有专长,获得了丰富的生活资料。结果前一家族地产愈分愈少,愚昧和贫困在所难免;后一个家庭在精神力量和才能上获得了巨大发展,而且一代一代传下去,财富的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分析一下世界,富国大都是因教育而崛起的。比如说德国、日本以及欧洲很多国家,在清朝前期和中期的时候比中国落后很多,怎么使国家崛起呢?他们想了个办法,就是搞教育。因自然资源而富有的国家,资源完了,当然就没办法富有了。
现代教育理念的精髓是:有教无类和学以致用
有教无类,就是我们常说的均衡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每个人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是每个人,不是针对哪个人,包括残疾人和智障者)。在享受教育资源上人人平等,人人一样。教育是要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少数人是精英,多数人没有技能,不讲道德,不守诚信,这个民族一定是个落后的民族。
教育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教育的首要任务不是传递、灌输知识,而是培养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学到多少重要知识,而在于如何让人拥有舒展的灵魂与成熟的思考力。
西方讲的现代教育就是职业化教育。不管什么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职业能手,一切教育都是为了职业化。区分在于从事的职业性质不同,如爱因斯坦从事的是研究职业。
这种教育理论认为,所有人都应受职业教育。凯兴斯泰纳认为“职业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机器,是培训高质量生产力的场所”。他说,教育就是要培养有用的公民,有用的人。而一个有用的人必须能够勤奋和认真地从事对国家有益的职业,是一个具有职业能力的人,具有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的人。他认为,经济发展、自身的幸福和社会的安宁,需要身心都得到发展的熟练劳动者,而这些都需要职业教育,只有职业教育才能培养这样的劳动者。
我们国家能不能越过“中等收入陷阱”,不仅仅取决于创新能力,更取决于熟练高技能人才。中等收入陷阱实际是很简单的概念,传统领域大家都能好做,但是传统领域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面临升级转型,升级转型靠什么?要靠创造、靠创新,靠那些拥有精湛熟练技术的高技术人才。
教育要让人懂得真理
真正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钱学森之问。钱老说过:“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所谓优秀学生就是要有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
知识在贬值,智慧在上扬。智慧来自演绎思维,表现为深刻洞见和卓越判断力。人的思维有两种,一种是形象思维,一种是演绎思维。演绎思维就是就是举一反三,知道了A和B,能推理出C。
演绎思维需要四段式思维过程。第一,要知道发生了什么;第二,要知道为什么发生;第三,要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第四,结果是怎么样的。而我们常常是两段式思维,知道发生了什么,解决的办法也拿出来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也不去考证我们的办法是否灵验。
教育就是要人人都具有这种能力——演绎思维的能力。
(作者系中卫市市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