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战略自觉与手段统筹
中国东南亚外交需要有攻坚的决心和勇气,也需要更为主动的作为。
首先,中国应该有自觉的战略设计和政策规划。核心问题是,东南亚地区在中国的周边战略及对外战略中究竟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定位?在政治、经济、外交及安全领域,中国应当在该地区追求怎样的战略目标,这些不同性质的关系间又该如何进行协调?在确立目标之后,中国应如何更好地统筹协调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等政策工具,去实现既定的战略。
现实问题是如何解决经济关系与政治安全关系发展的不平衡。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已经到达了一个瓶颈,即如何从经济合作发展到政治、安全关系的构建,甚至是价值观层面的亲近或认同。更急迫的是,中国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军事力量的发展给部分国家造成了压力,它们对中国的权力地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感到困惑。从安全理念和价值观层面来看,中国尚缺乏一套成熟可行的区域战略去释放这种因自身权力地位变化形成的张力。如何引导经济合作的外溢,推动政治、安全关系与经济关系的同步协调发展已是当务之急。
其次,应妥善处理南海问题。南海岛礁归属及海域划界争端是中国在该地区推行睦邻友好外交的最大现实障碍,要想推动双方关系的继续改善,有效管控南海争端是重大课题之一。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质量和层次的提升,长远来看,南海问题在双方关系中的重要性将不可避免地下降。事实上,除了越南、菲律宾两国依然在该问题上保持较高调门之外,南海在中国与其他争端方的关系中已经不占重要位置。
总的看来,中国管控南海争端的能力在迅速增大,信心也当随之看涨。无论是对于中国,还是越南、菲律宾等国而言,武力都是万不得已的手段,谈判、对话、妥协终究是主要途径。在此背景下,中国可继续主张通过对话、谈判解决问题,推动在该地区形成有约束力的行为规范,既给越南、菲律宾等国形成一定的制度压力,也将它作为自律姿态,促进与东盟国家间的政治互信。
在争议地区,中国应该大力研究各类共同开发方案,对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都可采取开放的态度,通过具体的经济及安全合作实现双方政治的互信和最终的政治解决。此外,也有必要通过“倡议+实力+行动”的综合战略让“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宣示落到实处。
总之,中国一方面应加大对争端各方释放善意的力度,比如推动南海行为准则的磋商及油气的共同开发;另一方面,应在实力的基础上,加强对不友好或敌对行为的政治、经济、外交甚至是军事惩戒。只有“软”的更软,同时“硬”的更硬,方能防止南海争端的继续升级。
最后,应将东南亚外交与塑造地区秩序有机联系起来。作为成长中的世界大国,中国还需要考虑如何为东亚地区的政治、安全、社会和文化整合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目前,东亚地区的经济相互依赖日益加深,经济合作如火如荼,而在政治互信建设和安全合作方面的步伐却严重滞后。中国在拉动地区经济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经济影响力已被认可,但在地区政治、安全和文化整合方面的作为却仍显不足。如果中国的安全理念和国际政治价值观不能被地区接受,则中国和平崛起的难度将急剧增大;如果中国所希望构建或塑造的地区秩序不被东南亚地区认可,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隔阂和相互防范也将无法得到根本缓解。
具体而言,中国对所处地区的秩序,尤其是安全秩序应该有总体的规划和设计。比如,中国追求的地区秩序是什么,中国又有哪些合理的措施去实现所追求的秩序?东盟国家在地区秩序中的位置和作用是什么?当然,理念阐释之下,更重要的是具体行动与实践。同时,中国还需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为地区提供安全保障或安全物品。中国对地区内的各类热点问题(无论其与自身利益相关度如何)都要有自己的合理解决方案,并为之积极努力,为东亚地区安全提供秩序、机制及规范方面的公共物品。
作者: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胡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