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观察:中国东南亚外交亟须战略自觉与平衡

热点观察:中国东南亚外交亟须战略自觉与平衡

从安全理念和价值观层面来看,中国尚缺乏一套成熟可行的区域战略去释放这种因自身权力地位变化形成的张力。如何引导经济合作的外溢,推动政治、安全关系与经济关系的同步协调发展已是当务之急。

10月2日至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9日至15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文莱、泰国、越南进行正式访问,并出席在文莱斯里巴加湾举行的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

中国东南亚外交风光无限

中国两位领导人接踵而至且高强度的东南亚之旅取得圆满成功,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热络关系再次令世界瞩目,世界各大媒体均赞誉有加,诸多分析人士纷纷认为“习李”的东南亚外交旋风,击破了美国的太平洋计划和“再平衡”战略。

中国20余年来的东南亚外交成就的确可圈可点,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堪称是中国睦邻友好外交的典范。自1991年中国与东盟初次接触以来,双方关系在过去22年中取得巨大发展。尤其是从2003年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至今的这段时期,被称之为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的“黄金十年”。

这十年间,经济上,双边贸易额年均增长23.6%,现已达4000亿美元;相互投资累计超过1000亿美元,增长3.4倍;目前,中国是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政治上,中国积极参与东盟地区论坛、东盟+1、东亚峰会等东盟主导构建的各类地区机制,并于2003年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是首次签署该条约的大国;中国在南海问题上保持克制,于2002年与相关方签订《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当前正在谋求建立更具约束力的南海行为准则。在“睦邻、安邻、富邻”的政策指引下,中国通过经济合作、政治支持,安全克制迅速拉近了与东盟国家的距离,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关系得到了全面发展。

未来更上层楼,需要更多努力

然而,在享受既有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冷静地看到中国东南亚外交未来面临的问题、风险与挑战。

回顾过去,这20余年中国的东南亚外交多少有点被动,中国更多地是顺势而为,主动出击构建机会的情况并不多。由于美国长期对东盟主导的地区机制态度消极,在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外交及军事等投入相对较少,这给了中国较大的战略空间。同时,中国、东南亚地区庞大的市场规模也给了双方经济合作强大的动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对东盟主张和安排的积极响应,无疑极大提升了双方的战略合作空间。

展望未来,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中国东南亚外交要想再结硕果,难度及复杂程度与日俱增。一是东南亚地区的世界关注度显著上升,大国政治竞争博弈日益激烈,中国所能利用的政治“空窗期”已经结束。该地区被美国视为“亚太再平衡”的最重要区域,也被欧盟、印度、俄罗斯等视为参与角逐亚太地缘格局的重要支点。二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合作的边际效应趋弱,经济合作升级的压力和难度增大;同时,政治、安全等领域的分歧与问题开始凸显,制约了双方合作的深度与质量。在今天的基础上要再上层楼,外交付出和投入将呈指数倍增长。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