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加速我国现代化、国际化的必然趋势。2010年我国颁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正式确定重庆、上海等五大城市为国家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有力提升了重庆在全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影响力,为带动西部区域经济增长、实现重庆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市委四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了五大功能区的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组合与集聚重庆发展资源、铸就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创新国家中心城市的管理体制机制,必将成为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必然路径。
优化组合与集聚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资源
重庆五大功能区的划分,坚持了主体功能区划理念,强化各类要素的集聚作用,做到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将进一步优化组合与集聚重庆发展资源,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与整体功能的最大化。
一是明确重点、彰显特色,为各区县寻找到各自的发展空间。在“一圈两翼”区域发展的战略基础上,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进一步优化区域和城乡功能布局,科学划分全市功能区域,明确区县功能定位,将全市划分为五大功能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这五大功能区各具特色,各领使命,充分集聚各自既有发展资源,明确了自己的发展重点与发展方向,在做大做强重庆大都市区的同时,正确地处理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的关系,整体提升了重庆主城的集聚辐射能力,为发展各区县经济社会以及打造重庆国家中心城市奠定了基础。
二是相互联动、有机联系,实现了“全市一盘棋”发展。五大功能区的划分,既明确了各区域发展定位和主要方向,促进各区域发挥比较优势,又做到了全市一盘棋,实现全市一体化、区域发展差异化,更好地推动资源在城市与农村、大都市区与大生态区之间合理流动,促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形成全市各区域以及城乡之间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各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并不是为了强化“一圈”,边缘化“两翼”,从而顾此失彼、厚此薄彼,而是要在强化“一圈”的同时突出“两翼”;在重点支持“两翼”发展的同时强化“一圈”的发展。在坚持“全市一盘棋”原则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更好地突出整体性、互补性和联动性,在更大范围内组合与集聚资源,引导形成主体功能明确、板块有机联动、资源配置优化、整体效能提升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为打造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坚强动力。
铸就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
一是实现了协调辐射功能。国家中心城市应当具有强大的协调辐射功能。五大功能区的划分,是在坚持主体功能区规划理念前提下,科学划分功能区域,进一步优化全市人口、产业和城镇发展布局,有效组织区域间生产、交换和消费,协调各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五大功能区明确了区县功能地位,可以充分发挥区县比较优势,最大限度地激发区县科学发展活力和创造力,在突出重点开发区域建设的同时,实现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通过都市功能核心区的发展与壮大,由里至外,层层辐射,及至城镇边远区域;通过五大功能区的协调发展,并与周边城市群加强联动关系,主动构建多层次的区域合作体系,从而成为西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辐射带动周边乃至全国的发展,并可在国际大都市中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二是实现了产业集群功能。产业集群具有专业化、集中化、网络化和地域化等优势,是提升国家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动力源泉。重庆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经过直辖以后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在机械制造、汽车、金属材料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基础,形成了部分产业集群。但是与上海、广州等国家中心城市比较而言,重庆产业集群化速度与程度仍显不足。五大功能区的划分,必将进一步推动重庆产业集群化发展,实现产业集群功能。都市核心区集聚高端生产要素资源,打造现代服务业集群;都市功能拓展区集聚科技、物流中心等资源,打造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城市发展新区集聚新增产业资源,打造大产业集群;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与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集聚生态、民族文化等资源,打造生态产业集群与旅游产业集群。
三是实现了综合服务功能。国家中心城市是区域内人们生产、生活和文娱活动的中心,不仅对城市自身,而且对区域、全国乃至全球具备广泛的综合服务能力和高端的专业服务能力。五大功能区的划分,按照“核心优化、圈层拓展、两翼提升、生态文明”的路线图。着力优化提升老城区,不断完善都市核心区的市政基础社会和综合服务体系,打造金融服务、高端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将建成全国重要的商业集聚中心和消费时尚中心,为实现国家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奠定基础。
创新国家中心城市的管理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国家中心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是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制度保障。五大功能区的规划与落实,为重庆国家中心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提供了契机。
一是创造性地制定差异化配套政策机制。在坚持“全市一盘棋”原则的前提下,明确五大功能区及其所在区县的首要任务,施行分类指导,推动区县分工协作、有序竞争、携手共进。按照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功能互补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制定完善并组织实施差异化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资源环境约束等配套制度。这充分体现了五大功能区的要求,从制度上保障了五大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导向目标的实现。
二是创造性地建立导向明确的考核机制。考核机制对五大功能区的建设起着重要的导向与监督作用。按照功能区不同的发展定位,创造性地建立科学的、差异化的实绩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机制。对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等重点开发区域,要加强经济发展贡献度的考核,提高经济发展发展类考核指标的权重;对渝东北生态涵养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要大力降低经济增长贡献考核和指标权重,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和旅游发展类指标考核权重。(作者单位:重庆社科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