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国家中心城市构想:雄心背后,挑战更大

武汉国家中心城市构想:雄心背后,挑战更大

核心提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构想将步入全面实施阶段。但雄心背后,挑战更大。

6月19日,武汉剧院外,彩旗招展。在会场内,超过1400个座位座无虚席。当天,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动员大会在此举行,武汉市“四大家”领导悉数到场,社会各行各业代表齐聚一堂。“今天,我们召开大会,目的是动员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努力把武汉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的发言慷慨激昂。

自武汉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以来,如此大规模的全城动员尚属首次。此前刚结束的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上,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也明确表示:“要大力支持武汉建设成为立足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

本报记者从武汉市委获得的最新消息显示,《武汉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日前已悄然“出炉”,并将于年内正式成稿并对外公布。这意味着,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构想将步入全面实施阶段。但雄心背后,挑战更大。

武汉在哪里?

武汉有过辉煌。它曾被称为“东方芝加哥”,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末,武汉GDP一直位居国内城市前十名。但步入上世纪90年代,武汉的GDP排名直线滑落,甚至不及大连、青岛等非省会城市。至今,武汉GDP一直无缘“全国前十”。

一个不容忽视的宏观背景是,随着国家对于沿海和中西部地区实行梯次开放扶持政策,武汉所处的中部地区,成为经济发展的“滞后地带”。2003年全国“两会”期间,时任武汉市市长李宪生疾呼“武汉在哪里?”直指武汉区域定位的失落,并呼吁中央重视武汉在中部地区的战略地位。

其后,国家提出中部崛起战略,而地处中部地区中心位置的湖北省,则一直致力于构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作为省会城市的武汉,开始有了相对明晰的战略定位。“在湖北的支点战略中,武汉将是支点中的支点。”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评价。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构想雏形渐显。

事实上,随着国家对于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梯次开发的战略实施,相继涌现了辐射华北和渤海湾的京津、辐射长三角的上海、辐射珠三角的广州、辐射成渝的重庆五大国家中心城市。“在中心城市的建设上,中部地区一直处于一个缺位状态。”吴传清认为,中部地区有必要,也必将会构建一个具有一定辐射力和影响力的国家中心城市。

而在国家中心城市的“竞逐赛”中,武汉在中部地区还面临包括郑州、长沙等多个竞争对手。

从城市经济实力比较,武汉GDP总量位居中部省会城市首位。从地理位置来看,武汉依然延续着“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这为其交通物流枢纽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此外,武汉高校云集,科教资源丰富,这在中部城市中独具优势。目前武汉在校大学生达118万人,人数规模居全国首位。

再次,美国、法国、日本、韩国在武汉均设有领事馆,随着美国领事馆即将开通签证业务,这意味着在武汉的出境签证业务基本覆盖北美、欧盟、东亚三个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经济体。

本报记者了解到,尽管武汉的国家中心城市战略规划尚未正式出台,但大体框架将围绕三大中心展开——国家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国家商贸物流中心。

差距在哪里?

相比较目前既有的五个国家级中心城市,武汉差距不小。

2011年武汉全年 GDP总值6756.20亿元,仅为北京的42.2%、上海的35.2%、天津的60.4%、重庆的67.5%、广州的54.9%。产业发展方面,去年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390亿元,只相当于上海的23%、天津的35%、广州的47%、北京的52%、重庆的61%。“在武汉的经济结构中,国有经济占比较大,而民营经济相对薄弱。”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研究员易鹏分析。武汉主要的汽车、钢铁、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基本都是东风、武钢、武船等央企背景。而武汉最具活力的大型商贸企业,也基本为武汉国资控制。“武汉民营经济不够活跃,与当地政府的重视程度有关。”温州市湖北商会会长张建华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分析,国有企业多集中于大产业和项目,经济拉动效应明显,更易获政府青睐:“相比之下,武汉对于民营资本,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重视不够。”

民营经济的发展滞后,直接影响了居民收入的增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武汉科教优势的发挥。

以临近的长沙为例,2011年长沙GDP总量5619.3亿元,远低于武汉。但2011年长沙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4451元,则高于武汉23720元的人均收入水平。偏低的收入水平,导致武汉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不足。

与之相关的尴尬的现状是,尽管武汉高校聚集,但武汉人才外流严重,尤其是高端人才。而民营经济发展的滞后,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武汉科研资源向产业市场化的转化。易鹏对此直言:“武汉在科教领域的人才优势,并没有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

一个令武汉业界深思的案例是,远在深圳的民营通信企业华为,其大量的核心研发人员来自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至今华为已是全球排名前五的通信设备商。但相比之下,武汉本土有着国资背景的通讯企业,却差距甚远。

武汉产业的辐射力不强,即便是在中部地区,武汉也缺少带动区域发展的产业链。“无论是汽车还是钢铁,武汉的产业资源配置基本还是集中在本省。”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肖毅敏认为,对于邻省和周边地区,武汉经济的辐射力明显不足。

在他看来,随着高速公路和铁路网络的不断发展,武汉固有的区位枢纽优势也在弱化。事实上,就铁路交通而言,郑州的枢纽地位并不逊于武汉。再加上长江航运的行业性衰退,武汉的交通优势进一步受压。“交通的便利并不完全等同于物流成本优势。”肖毅敏认为,在既有的交通网络条件下,只有物流的规模,才能有效降低成本。而在武汉民营经济发展滞后的背景下,其商贸物流枢纽中心的建设绝非易事。

挑战在哪里?

除了与国家中心城市的现实差距外,武汉的经济正在遭遇另一层挑战。

来自武汉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武汉全年 GDP总值为6756.20亿元,这与目前五个国家级中心城市年均万亿以上的GDP规模相比,差距明显。

不止于此,民营经济薄弱、产业辐射力不强,亦是武汉建设中心城市的一大“短板”。而武汉引以为傲的科教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产业竞争力,也是武汉拓展战略新兴产业面临的长期困境。

在武汉的工业布局中,最主要的是依靠汽车和钢铁两大支柱产业拉动。数据显示,2011年,武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390.66亿元,其中汽车及零部件产值1334.18亿元,钢铁及深加工产值1028.58亿元,仅汽车和钢铁两项就占据武汉工业的30%。“可以说汽车和钢铁是拉动武汉经济增长的两驾马车。”易鹏分析,但这两大武汉的支柱工业,却都将面临行业下行风险。

2011年,随着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实施,中国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难以为继,市场将步入一个相对趋缓区间。而来自武汉市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武汉汽车制造业利润下降16.0%。

更为严重的则是武汉钢铁工业的下滑,随着去年四季度开始,钢铁行业步入微利,武钢也出现生产下滑。武钢还可能外迁。武钢董事长邓崎琳曾表示,武钢的产能布局将由内地走向沿海:“除了防城港项目外,武钢增加产能的钱,一分钱也不投。”

易鹏分析说:“如何抵御汽车和钢铁两大行业下滑带来的不利影响,将是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面临的最大挑战。”吴传清则认为,建设国家级中心城市对于武汉而言应该是个中长期目标。“现阶段,武汉的各项经济指标与国家中心城市相比还不相符。”

在此背景下,武汉政府随即推出“工业倍增”计划——确保2016年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到2020年工业总产值再翻一番,达到4万亿元。

而据本报了解,武汉“工业倍增”计划,重点依旧集中在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石油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等多个传统领域,其发展思路依旧是做强做大产业集群,并吸引大型企业投资拉动。

但长期以来,武汉的产业布局散而不强,缺少真正行业龙头企业的窘境,并未得到有效的改善。相比之下,邻近的长沙尽管GDP总量不及武汉,但随着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的崛起,在工程机械制造领域,却形成领先全国的竞争优势。“作为中心城市,一定要在某一个产业领域形成突出的领先优势和产业辐射能力。”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肖毅敏直言,现阶段武汉尚难具备这样的产业布局。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