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主抓六大任务

“转型升级”主抓六大任务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完成政府目标任务的一个重要保证,也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u=1686586644,1225778392&fm=21&gp=0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涉及方方面面,工作千头万绪,搞四面出击、胡子眉毛一把抓,不现实,也搞不好,必须抓关键问题,破解主要矛盾。”

权威人士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中央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就是希望通过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的转型,不断释放发展的红利,大幅提高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协调、更可持续、更高水平的发展。

在他看来,要实现保持合理增长、提高质量效益、均衡协调、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和改善民生等目标,需要在六个方面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

扩大内需是战略基点

“我国是大国经济,需要稳定和扩展外需,但战略的基点必须是立足并扩大内需。在当前增速‘换挡’,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必须尽力发挥投资和消费这两手的作用。”权威人士指出,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首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长久动力。

在他看来,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扩大国内市场规模,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

在消费需求方面,应改善消费供给,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但2012年居民消费率约为35%,仅为美国的一半,还没印度高。“为什么居民消费长期上不去?无非三种情况,一种是没钱消费,一种是不敢消费,还有一种是不愿消费。”

为此,权威人士表示,未来还将通过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等举措,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

权威人士特别指出,要想办法增加居民收入,理顺分配关系,让更多的老百姓特别是困难群体有钱赚、有钱花,这是一种放水养鱼的方法。要加强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定消费预期,让老百姓敢消费,没有后顾之忧。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挖掘有需求潜力的产品,增强消费意愿,让老百姓愿意花钱。

从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的政策来看,一系列政策正是围绕着促消费、扩内需发力。包括《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

在投资方面,将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完善投资体制机制,明确界定政府投资范围,规范国有企业投资行为,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最终需求。

权威人士指出,我们很多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就城市来说,高楼大厦往往建得漂漂亮亮、风风光光,但地下管网的设施、治理污染的设施、公共服务的设施却不怎么样。不少城市,一下雨就可以看海,老百姓连个锻炼的地方都没有。就农村来说,很多道路、学校、农田水利建设还远远跟不上,一些地方运东西只能肩挑背扛,过河要滑溜索,种庄稼靠天吃饭。

“在这方面加大投入,既能增加投资,又满足了群众需要,这就是把钱花在刀刃上。当然,增加投资要严防通胀,同时要遵循市场规律,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权威人士说。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实现经济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关键是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特别是要把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作为支撑产业升级的一个重点,坚定不移化解产能过剩。”对于产能过剩的现状,权威人士深感忧心,“现在的产能过剩,已经成为我们经济发展的绊脚石、拦路虎,到了必须痛下决心治理的时候了。”

2012年底,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仅在71%到75%之间,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2009年四季度以来的最低点。过剩产能不仅淘汰难,更为中央所担心的是,新建的过剩产能一直还没有停下来。

产能过剩的问题为什么一直解决不了?在研究人士看来,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另一方面,一些地方为了招商引资,通过低地价甚至零地价供地、税收减免、资源优惠配置甚至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支持产能扩张,导致钢铁、电解铝等产能严重过剩。由于这些行业资本密集程度高,在前几年市场好的时候,不仅能贡献大量的GDP、税收,还能解决就业压力,地方政府的投资热情很高。

权威人士强调,只有落后的产能压掉了,一些先进的产能才能释放出来。各地应当按照“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原则,按照“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要求,加强对各个产能过剩行业情况的监测和发展趋势的预测,分门别类、因地制宜地制定调整和化解的方案。

在此过程中,改造提升制造业是关键。需要优化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

在化解过剩产能、调整存量结构的同时,产业发展上还应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以扩大国内市场应用、重要关键技术攻关为重点,加快信息技术、生物工程、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下决心淘汰掉更多的落后产业,发展更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上一下,才能腾出更多空间和手脚,推动我国产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级。”权威人士说。

另一重点则是服务业。服务业涉及领域广、带动就业多、消耗资源和污染排放少,是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新动力。2012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44.6%,大大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份额,与同等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也低10个百分点,就业比重也明显偏低。权威人士指出,这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块“短板”。如果把服务业做大做强,打造好“服务经济”,把这个“短板”补上,就可以有力地改善我们的经济结构。

具体发展方向上,将围绕着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序拓展金融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壮大高技术服务业,规范提升商务服务业;二是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优化发展商贸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业,鼓励发展家庭服务业,全面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三是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加快推进服务领域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完善服务业政策。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