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回应的时候,文国玮说,“考试”这个观点只是对如何解决“城市农村化现象”的一个举例。“办法有很多,如果大家有其他好的方法可以提出来”,自己的本意是“通过加强市民教育和城市管理提高城市人素质,把在城市中出现的农村化现象尽量消减掉”,“请不要在问题的次要方面争论不休”。
城市化、秩序化、城市农村化、考试、清理、疏散等等,针对的都是谁呢?国民中的一部分人,那些没北京户口而又要进京的人。在他看来,这些人是社会的麻烦,“轻型病菌”,需要与北京隔离开来,而且具有强制性,以使北京成为清洁的、干净的、城市化和秩序化的城市。
文国玮献策的具体对象是北京,但宽泛的对象是城镇化建设,适用于全国。如果北京可以考试落户,那么其他的大城市、特大城市也可以依此而行。这样,那些考不过的人,是不是就成了这个社会的老鼠,人人可以喊打,无处安身?而且,每个城市的落户热门度不一,那么考试大概也要难易程度不同,这就无异于坦然地宣布城市也是有等级的。
中国过去有士农工商,印度现在还有种姓制度,文国玮的建议似乎可以在中国重建一种国民等级,不是职业而分等,而是依居住地而分级。“希望大家认真地研究城镇化出现的问题”,这是不错的,但方向是什么呢,是限制人而实现秩序,还是通过自由而实现秩序,这却是大是大非。
受到舆论抨击后,文国玮称考试进京只是一个举例,但正如前文所述,文国玮的举例也并非不过脑子的,而是有较为系统的思考,考试内容、国际经验、清理办法,都想到了。这分明就是一个随时可以细化的课题,被抨击了说是随便举例,如果被谁青睐看重,那就是“有效办法”的雏形,可以进入研究论证了。而今天,一些荒谬甚至残忍的献策,都是从“举例”说说,然后变成认真的课题,再后来就变成实际的操作。今天,遇到事情,只问能不能解决问题,而不问“人”在问题及解决中的位置,不问大多数人是否得到尊重、公平正义是否得到体现,已经导致了许多问题。钱多就是发展,GDP就是效率……
像北京这样的城市,本是自然资源不足,连喝水都不能保证,却人口越来越多,吸引力强劲,无非拥有太多的制度资源。使北京变成一座合乎发展规律的城市,要点就在于消除其集聚所有制度性资源的弊病。然而,一些专家念念不忘提高落户门槛,屡屡提议准入审核,却对削减北京的制度性资源不着一辞,其所谓的研究问题,前提终是怎样保住既得利益,势所必然地陷入划分人群等级、控制低素质人口进入的泥淖,与现代社会的政治伦理背道而驰。
考试进京,不是城市化是损人利已
如此荒谬,难怪此言一出,网上一边倒地反对声音。
首先,城市化的根本目的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而如果像这位教授所言,把“精英”筛选到城市,把“糟粕”留在农村,直白地说,就是以牺牲农村留守人员的幸福来实现城里人的幸福。这是极端的损人利已。我们讲推进城市化,正是让想通过来到城市居住的农村人,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和生活环境,使进城的农村人感到更加幸福和美好,从而让更多的人受益,而不是牺牲一部分人来保证另一部分人。城市化是文明的发展过程,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即使真的有必要只选“精英”进京,那么如何确定甄别,恐怕也非易事。至于这位授所言通过“考试”来判断,更是不靠谱。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