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那些刁难百姓的“窗口恶风”总是反复发作。事实说明,不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即使短期内见效,不良作风依然会像不倒翁一样很快回归原位。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以这次活动为契机,制定新的制度,完善已有的制度,废止不适用的制度”,可谓切中了作风建设的关键。
本期大家谈,作者分别是中央机关公务员、基层办事人员和普通群众,他们从切身体会出发提出的意见建议,颇具较强的现实针对性,“窗口”单位不妨认真一读。
——编者
规定“瘦身”,多“晒”太阳
媒体曝光、领导出马,一些办证难问题得到迅速解决。思之长远,怎样才能彻底避免这种现象?
媒体曝光具有偶然性、随机性,治本之策还是扎扎实实推进制度建设,从根本上铲除官僚主义的生存土壤。一是要给制度“瘦身”。很多时候不是没规定,而是规定太多、太杂,条块之间,各自为战;繁文缛节,莫知谁从,从而降低效率,这就需要给制度“瘦身”,该精简的精简,该废止的废止,避免“公文旅行”。
二是要流程阳光化。事实上,多数群众对于流程、手续并不熟悉,如果不能提前“广而告之”,跑两三趟在所难免。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在信息公开上加大力度,把办理证件的具体流程、所需证件、收费标准在官方网站或办事窗口公开,方便群众查找,同时采取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首接负责制,避免群众来回跑冤枉路。(万军)
立体监督,群众评议
一些办事窗口工作人员之所以百般刁难群众,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监督渠道不畅、民情无以上达,一些工作人员有恃无恐,群众只好吃哑巴亏。
因此,要想让一些工作人员从冷若冰霜到满面春风,关键还是要畅通监督渠道。比如说,在考核机制中,引入群众评议。事情办完了,并不就此画上句号,而是请来办事的群众给办事人员打分数、写评语,并计入绩效考核,与工资待遇挂钩。关系到切身利益,办事人员自然不敢轻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