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改变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四年级一班和二班的语文、数学、英语老师基于学生小组合作低效的问题,联合进行了“小组合作评价方式的研究”,一起设计小组评价的要素和组织形式,统一的评价方案简化了不同学科间关注点的分散和操作上的繁琐。围绕“自主教学”研究所倡导的理念,学校引导每一位教师从关注自己工作中的问题入手,关注教育教学中的痛点,然后确定主题或课题进行研究。为此,学校确立了校级课题申报、评审、奖励机制,并鼓励老师们跳出学科界限,跨组、跨学科开展团队研究。
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化,在教师团队发展的高需求下,2012年7月,学校“葵园教师研究院”应运而生。研究院作为学校开展团队研修活动、支持教育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术社团,组织了多种形式的伙伴、团队间的学习交流活动,通过整合教育科研机构、文化媒体、高校资源、社区等多种资源,为教师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多种渠道和形式的支持和帮助。
2013年初,在“自主教学”实践研究新的发展阶段,课题组带领老师们对好课的标准进行了重新定义:一节好课的标准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学进去、感兴趣。动起来是基本形式,学进去是内在思考,感兴趣是投入后的坚持和持续。简简单单九个字,直接指向的是学生从课堂行为到学习本质的变化。一节好课的标准更加明确了课堂教学转变的具体路径,即教学要从讲授转变为交流、从使用教材转变为提供学材、从培养学生只会“接球”到鼓励学生更多“发球”,即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三个“转变”成为学校持续推进“自主教学”的实践指导和方向引领。
落点策略:让理念落地生根
构建能够很好体现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的课堂教学结构,是自主教学研究关注的策略之一。从最初让学生牵着走,到导学环节的加入,再到关注教师导学与学生自学的比重,从理念到实践,每一位教师都经历了一个不断自我否定、不断发现改进的探索历程。
在“自主教学”研究的起步阶段,传统课堂的束缚也曾经让教学改革举步维艰。为此,学校首先从最显性的落实着手,提出每节课至少安排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然而,10分钟给学生了,如何让学生在10分钟的时间里学得更有效呢?于是有了10分钟自学策略:如“一二三”分享策略,即一分钟自学,两分钟交流,三分钟全班反思性交流与讨论;“小先生助教”策略,等等。随着“自主”意识的不断增强,10分钟自主学习从硬性的执行逐步变成教师个性化的创造:有的教师鼓励学生充分表达,激发思维的互动和碰撞;有的教师支持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衍生更多新的问题;有的教师设计不同的任务,通过隐性分层让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活动;还有的教师通过对课堂发言的管理,让最安静的学生也有机会参与到课堂中……越来越多的小策略让课堂一点一滴、不知不觉地改变着。
“老师,您的腰围是多少?”在学习了测量的知识以后,莉莉老师布置了学生回家测量自己腰围的任务,正打算继续讲解其他内容的时候,有个学生突然发问。这完全打乱了原来的教学计划,但是老师却让学生围绕着“老师的腰围”,用纸条量、用绳量、把老师的皮带取下来量等奇思妙想,学生们明白了生活中的测量学。好的教育源自好的师生关系,在中关村一小的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毫无顾虑地与老师交流、与伙伴研讨,因为在他们的眼中,老师是提供帮助的,伙伴是分享智慧的。
经过近五年的研究,有关自主教学的相关成果已经凝练为学校“自主教育60条”中的一部分:“构建安全的课堂,要用信用和爱让孩子不惧怕老师,将严与爱调和到最润泽的浓度;加大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途径的选择,成就每一个不一样的个体;只有差异,没有差生;不一样的学生,不一样的学案;要符合现代社会孩子的成长规律、身心发展就必须要把世界当教材;在课堂教学研究中,宁愿有真实的遗憾,也不要虚假的完美。”
“自主教学”从理念到实践,现在已经由实践又升华为了学校价值理念的一部分。
自主课堂:帮助学生“成为最好的我”
“我不愿意,我做错了”,三年级数学老师井兰娟想把一个学生的错题拿上来展示时,却遭到了孩子的拒绝。
“老师,如果是您,您愿意让别人看见自己的错误吗?”就是这样的一问,让井老师开始思考:学生为什么不愿意面对错误?于是她开始了课堂上学生错误的研究。“课堂上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帮助学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是老师的义务”。在教学中,她开始树立错误是学习资源的意识,每次对学生的错误分析后,都要真诚地说一声:“谢谢你的这个错误带给我们的启发。”井老师说,引导学生面对自己的错误,并对错因进行分析,使学生根据分析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和练习,这种反思学习的方法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