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举报敢举报愿举报
2008年1月至今年8月,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犯罪案件151350件,其中,群众举报48671件,占32.1%。曹建明检察长报告中的这句话给河南大学廉政研究中心副教授崔会敏留下深刻印象。
“检察机关接受群众举报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案件的数量和比重说明,检察机关现在运用举报机制已经比较纯熟,将其上升为有效惩治职务犯罪的手段。”崔会敏说。
在崔会敏看来,报告中有关健全举报机制的内容,表明了检察机关在着力构建良性举报机制,让群众“能举报、敢举报、愿举报”的决心。
“以往传统的举报方式,群众举报成本较高。而检察机关着力构建电话、网络、来信、来访的综合平台,为群众‘能举报’提供了便利。”崔会敏说,近年来检察机关开通全国统一的12309举报电话,高检院和1161个地方检察院建立网上举报平台等,大大方便了群众举报。
所谓“敢举报”,在崔会敏看来,突出体现在检察机关在收到举报后采取的措施上。如及时核查处理媒体和网络反映的腐败问题,在举报线索流转的各个环节严格落实保密制度,实行举报线索集中管理、定期清理等制度,防止有案不办、压案不查,坚决惩治打击报复举报人等行为,对实名举报优先办理,及时答复等。
“群众向检察机关方便、安全地‘能举报、敢举报’后,再进一步就是‘愿举报’了。”崔会敏说,群众是否愿意举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检察机关吸纳群众线索后对反贪污贿赂案件的查处率。“如果举报后没有反应,如石沉大海,群众的举报积极性就会受影响。”崔会敏说。
在谈到举报机制的完善时,崔会敏建议举报的多个部门应进一步强化信息整合。举报者往往一个线索向多个部门举报,如纪检、监察、检察,工商、农业、林业,甚至消费者协会等。这容易导致重复办案,“如果多个举报部门资源共享、整合信息,既方便了群众举报,也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公正执法的保障
“反贪污贿赂工作也是检察机关重要的执法活动,规范化是公正执法的重要保障。”10月27日,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言认为,曹建明检察长报告中所提出的“加强反贪污贿赂工作规范化建设”意义重大。
李成言认为,规范化首先应该体现在对检察机关管辖、受案、立案、交办等侦查环节的程序规范上。“必须严格依照刑诉法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等规范性文件要求的程序进行。”李成言说。
“规范化建设,还体现在对反贪办案过程中的同步监督上。”他注意到报告中所提到的“组织开展同步录音录像等专项检查”的内容。“同步录音录像制度特别重要,是保障反贪办案工作有效性、公正性的重要依据。”李成言表示,如在不久前进行审理的薄熙来案件中,“同步录音录像”就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特别有说服力。
在李成言看来,规范化建设要求反贪办案工作需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做到“阳光、公开”。多吸收来自人大、政协、律师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及时改进不完善的地方。他认为,近年来检察机关开展的“解决特权思想、霸道作风、受利益驱动办案、滥用强制措施、违法扣押冻结涉案财物等突出问题”并进行的长效机制建设,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规范侦查取证活动”是李成言特别强调的。在他看来,“刑讯逼供、暴力取证”等违法行为,不仅侵犯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而且降低了司法的公信力,检察机关在反贪污贿赂工作中一定要杜绝此类倾向。
回应民意的体现
检察机关如何做到“老虎”、“苍蝇”一起打?李成言认为,曹建明检察长作报告时承诺的保持惩治贪污贿赂犯罪高压态势,很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在李成言看来,保持“惩治贪污贿赂犯罪高压态势”有利于推动反腐败斗争向纵深方向强有力地开展。“高压态势”也是考虑反腐败斗争全局的需要,当前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滋生,反腐败斗争严峻复杂,所以检察机关有必要加大对贪污贿赂犯罪的打击力度。
“保持高压态势,也是检察机关对广大群众、社会舆论反腐败的强烈要求的一个回应。”李成言说,检察机关保持“高压态势”,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这种通过司法活动回应民意的举措,可以提高司法公信力,提升群众对反腐的信心。
如何实现“高压态势”?李成言认为,检察机关应进一步突出办案重点,严肃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的案件;深入查办发生在群众身边、损害群众利益的职务犯罪工作;加大对行贿犯罪惩处力度等。
李成言特别强调了“追逃追赃”的重要性。“长期以来,我国反腐败斗争中的追逃追赃难度增大,成本过高。这不仅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而且对我国的政治经济都产生极大的破坏。”李成言建议,检察机关要着力完善境外司法协作等机制,加大境外追逃追赃力度。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