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出台的“权威信息”,一转身就遭到了另一“权威信息”的否认,都是言之凿凿,都是信誓旦旦。尤具讽剌的是,消息一经披露,相关评论也蜂拥跟进,“立马就评”,或慷慨激昂说意义,或鞭辟入里析利弊,焉知弹赞褒贬竟然全是源于空穴来风,连靶子都是假的,遑论放空枪?从新闻到假新闻,在这“变脸”中,我们或许能恍然有悟:为什么“忽悠”会成了流行词?
为什么虚假新闻屡禁不止?究竟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需要追根究底才会真相大白。但可以肯定的是,假新闻是社会公害:假作真时真亦假,覆巢之下无完卵,一次次以假乱真,在谣言、辟谣的怪圈中往覆震荡,长此以往,不仅是还有什么新闻可以相信的问题,社会公信力更是被弄得千孔百疮。维系社会正常运行的一个前提,就是社会公信力。公信力被腐蚀,多米诺骨牌效应之下,最后陷入灭顶的又是什么?
这几年,人们的“不信任感”强化了,谁说的都不信,似乎成了思维定势。这个现象犹如一面镜子,集中映射出信任缺失的社会心态危机。这种信任危机,源自屡屡曝出的造假丑闻以及假新闻,使公众对很多东西都表示怀疑。如果说“习惯性怀疑”敲响了警钟:重建社会信任已是迫在眉睫,而公众舆论更是大声疾呼:打捞沉没的信任。多少沉没的信任还有待打捞,然而没完没了的假新闻,不是又在沉没更多的信任吗?
“乌龙新闻”打了谁的脸?
根据新闻真实性原则,刊发和转载任何新闻报道均要核实,网络新闻也不例外。打击网络谣言必须关注传播谣言和虚假新闻的途径和渠道,关注新闻生产流程中出现的问题,关注新闻生产人员的职业素养。
最近一段时间,乌龙新闻层出不穷,可谓五花八门、林林总总。经常上午看到一条令人兴奋的消息,刚要推而广之,下午辟谣帖、更正帖就跟着出来了,让人措手不及,心有余悸,一不小心就传了谣。
观察这些假新闻,有些是从较权威的传统媒体报道出来的,有些是从擅长标题制作的新闻网站传出来的。无论“乌龙”产自谁,这些新闻的原始素材无一不来自网络:有微博上含糊不清的只言片语,有论坛上红极一时的八卦热帖,有移花接木的网络神图,有网络名人们的盲目转发。虽然不能将虚假新闻的责任全部怪到网络上,但网络在虚假新闻的制作和传播流程中的确难辞其咎。
近来各地集中打击网络谣言的行动剥掉了网络光鲜的外衣,让人们见识到网络谣言的残酷真相,一些顶着网络光环的名流们也将为自己不负责任的言行付出代价。在看到网络谣言得到遏制、网络环境得到整治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当下的新闻环境、新闻机构和新闻从业人员是否也存在着问题。
有人曾说,当下的新闻生产流程是微博等自媒体生产新闻,新闻网站和社交网站传播新闻,传统媒体跟在这些新闻后面忙着辟谣。这虽然是个玩笑,但也非常尖锐地指出了当前新闻业存在的问题:新闻生产不是在传播网络消息,就是在为网络消息辟谣。目光紧盯网络,时刻不离微信微博,已经成为一些新闻从业者掌握的唯一技能。
打击网络谣言需要对自媒体进行整治,需要打击那些长期造谣传谣者的嚣张气焰,但这不能成为唯一的整治内容。打击网络谣言必须关注那些传播谣言和虚假新闻的途径和渠道,关注新闻生产流程中出现的问题,关注新闻生产人员的职业素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