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战略(2)

加快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战略(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量研究集中在建立自贸区后的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静态效应大多比较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东盟拥有丰富的资源,对中国的供给角色重于需求角色。另外中国与东盟各国产品大多数是异质性产品之间的竞争,双方贸易具很大互补性,因此我国与东盟均可以从中获得很大的利益来实现贸易创造效应。在动态效应方面,该自贸区的市场扩大效应、规模效应、投资效应、竞争效应等动态效应也非常明显。如自贸区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市场,提高资源整合力度,使成员国之间优化配置、降低成本;自贸区建立为我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产生明显的创造效应和转移效应等。

东南亚国家联盟以“大国平衡”战略为基本方针,以东亚地区合作为优先方向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是我国改善外部不均衡的宝贵机会。因此,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角度寻求解决中国经济外部不均衡就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现实意义。当然,从基于全球新经贸秩序角度来看待自贸易区建设,我国还应该高瞻远瞩和高屋建瓴地继续深化东南亚和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这是我国长期解决外部失衡,以及最终突围全球经贸新旧两套秩序的必然之路。美国TPP正成为美国重建世界经济秩序的契机,目前TPP12国的GDP和贸易总量已占全球40%左右。另外TPP内容广泛、标准之高和覆盖领域之广完全超过任何自贸区协议。欧美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协定将于2014年通过,TTIP将会成为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占世界经济总量的50%,全球贸易的30%。欧盟和美国互为最大贸易伙伴,这两大自贸区建立后,首先,由于贸易扩大和贸易转移效应,两大自贸区会明显刺激美欧的贸易;而处于两大自贸区外的国家的贸易和出口相应会下降。有机构预测,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可能会因此减少30%以上。其次,TPP和TTIP两大自贸区正在建立全球贸易新霸权和新规则,从长期和全局看,我国面临被边缘化危险。两大自贸区采用远超过WTO的新贸易规则,WTO规则可能不得不调整或被两大自贸区搁置。同时,日本与部分东盟国家选择加入TPP会进一步降低对“10+X”亚洲区域合作模式的需求。另外TPP最终目标将覆盖APEC所有成员的亚太自由贸易区协定,一旦TPP生效,我国过去20年不断积极推动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机制的必要性将受到质疑。因此我国必须不断继续深化东南亚和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例如,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最终在东盟和中、日、韩、印、澳、新(西兰)16国形成经济总量近20万亿美元、人口30亿、区内经济总量接近20万亿美元的自贸区,从长远看这具有重大意义。RCEP组建具有可行性,因为已有5个“10+1”自由贸易区协定基础,在准入方面没有像TPP那样设置过高标准。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本成果受西南财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编号JBK120403)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