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关键抉择。
检视历史的兴衰成败,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启示,而其中有一点不应忽视,即:历史的发展轨迹并不是呈直线做匀速运动,而总是在一些关键节点上,或以重大转折而实现跨越式加速发展,或因错失良机而出现停滞甚至倒退。
或许在有些人看来,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似乎可以有多种选择,其实在机遇问题上,只有唯一的选择——要么紧紧抓住它,要么与其失之交臂。
抓住了机遇就创造了历史。
从哲学的角度看,机遇是历史必然性通过偶然性现身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无论是“千载难逢”还是“稍纵即逝”,背后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把握了趋势就站在了时代前列。
放眼古今,作为一个政治集团,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具有强烈历史担当者无出其右。这种历史担当表现为对坚持改革的高度自觉,而这种自觉来自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自信,归根结底,是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深厚情怀。
史可为鉴。
尽管“主动”改革与“被动”改革只有一字之差,但结果却往往大相径庭。因为,历史的“时间窗口”不可能总是为你敞开。如果从这一角度审视起始于35年前的中国改革开放历程,我们不能不倍加珍惜今天所拥有的一切。
这是中华民族梦想成真的时代。
“中国速度”、“中国跨越”、“中国奇迹”等一个个被冠以“中国”二字的简洁表达,浓缩着中华民族百年来的苦难与辉煌、新中国60多年来的探索与奋斗、改革开放35年来的觉醒与跨越,既是历史的最好注脚,也是未来的鲜明昭示。
如果把35年的改革历程,放在中华5000年的文明长河中审视,就会发现它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次盛世,无疑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如果把35年的改革历程,放在世界近250年工业革命的时间尺度上衡量,就会发现它以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而举世震撼,无疑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不过容易被忽略的是,历史的发展也有其悖论的一面。对此,只有少数具有预见性的伟人能够深刻地洞察这一点。20年前,当邓小平提出“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的预言时,几乎所有人都没有意识到真会如此或者根本就不愿相信。
然而,这就是历史的发展逻辑。人们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而总是在应对各种问题永无休止的挑战中不断攀登社会进步的阶梯。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