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以开放促改革的国际经验

郑永年:以开放促改革的国际经验

中国要通过建设自己的自由贸易区来增加国际竞争能力。如何实现这个目标?一句话,既要超越自己的经验,也要超越国际经验。

在国际范围内,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很多国家也设立了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等特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一样。总体上说,那些接受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和实践的国家和地区,特区的意义并不是很大,也没有出现过像中国那样大规模的特区建设。特区主要发生在像中国那样的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为了克服现存体制对发展自由贸易(这里指的是广义上的,也包括投资)的阻力。中国的特区发展到今天,人们可以说,特区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开放,其真正的意义在于最终实现自由贸易。这个过程其实和西方的历程相差不多。说穿了,特区是中国实现自由贸易的一个有效途径。

西方的发展和自由贸易分不开。自由贸易有助于发展,这是历史的经验。当然,发展既带来人类所期待的价值,也会带来人类所不期待甚至要避免的负面影响。人们经常对自由贸易作主观的道德判断,但实际上,自由贸易问题是一个不得不接受的现实,无论人们喜欢是否,它都会发生。道理很简单,发展需要开放,需要自由贸易。如果说,人类的很多自由价值例如宗教自由、社会自由、政治自由到今天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但经济自由则因为一波接着一波的全球化而得以实现。

早期,各种形式的帝国可以说是第一波大规模全球化的主动力。帝国为了土地和人口而扩张,征服很多地方化的小国家。这样,在帝国之内的自由贸易便开始了。西方民族国家产生之后出现了更大规模的全球化。在经济面,民族国家意味着统一的民族国家市场,意味着更大规模的资本。资本的本质就是扩张,这一点马克思看得非常清楚。民族国家的资本到处扩张。在这个过程背后就是西方民族国家的政治权力。国家权力辅助资本的扩张,这对民族国家内来说,是一场双赢游戏,既有利于资本,也有利于掌握政治权力者。两者的结合就是人们后来所看到的帝国主义,帝国主义的扩张有效地推动了其所到之处的经济社会变革。帝国主义方式给很多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从今天看来,帝国主义的方式可以谴责,也是可以避免的,但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帝国主义时代通过资本扩张也客观上所造成了自由贸易和开放。

日本学习的是欧洲制度

辅助于国家力量,资本到处扩张。一些国家受害,另一些国家受惠。在亚洲,日本是第一个主动通过借用外力来推动国内改革甚至重建的国家。在日本被美国打开国门之后,日本的精英们认识到西方形式的国家和资本已经不可抵挡。对日本来说,问题并不在于是否要抵制西方的冲击,因为这已经不是一个问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抵御西方国家。但更为重要的是,日本精英也意识到,西方形式的国家和资本并非对日本不利;相反,它们有助于日本国家的再造。明治维新就是这种思维的产物。日本主动开放的局面使得其有能力结合西方制度的长处而避免了西方制度的弱点。日本尽管被美国打开国门,但并没有学习美国的制度,而是学习欧洲,主要是德国和英国。也就是说,主动开放使得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现代化强国。日本的第二次开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尽管当时有美国占领的因素,但基本上可以视为是日本开放传统的继续。虽然日本是二战的战败国,但战后的开放政策很快使得日本复苏和重建,在很短的时间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在日本之后,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台湾和香港)也是通过开放促内部改革和发展的。这些经济体都是外向型经济体。尽管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较之西方国家扮演了一个更加重要的角色,但总体上是朝着自由贸易的方向发展的。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政府干预经济,但干预经济的目标并不是阻碍市场经济;恰恰相反,政府的干预就是为了更快地促成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发展。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