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铸就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梦:铸就人类命运共同体

——对话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丛斌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10月22日,本刊记者专访了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丛斌,就中国梦与命运共同体的辩证关系等一系列话题,进行了对话。

记者: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曾多次提到“命运共同体”一词,您如何理解这一词汇的内涵与外延?

丛斌:人类命运共同体即命运共同体,是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这里的“命运共同体”具有立足国内,放眼世界的战略含义。

“共同体”是基于传统的血缘、地缘和文化所形成的人类集合体,共同体内的人们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和传统,体现着成员的共同感情、共同信仰和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个体结合在了一起。共同体的一个基本功能是为其成员提供生活的某种确定性和安全性,而成员之间则维系着一种紧密的社会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信任和相互帮助。

中国人自古就有一个“家国”的概念,群体意识一直很浓,讲究的是“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之内,关系和睦,人人安康,每个家庭成员才能幸福。老百姓对国家的依恋和依赖是中国的传统,是构筑国家共同体的文化基础。习总书记用三个“共同”来描绘中国梦的愿景:“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进一步诠释了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记者: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梦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辩证关系?

丛斌:我认为,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共同渴望、共同憧憬和共同目标,是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理想追求,需要全民族有意识、有依据、有目的自觉,并用心浇灌和接续奋斗才能实现的夙愿。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波澜壮阔的历史看,没有任何一个梦想能像中国梦那样打动人心、激励人心、凝聚人心。“中国梦”这一词容易记、形象化、通俗化,为老百姓耳熟能详,易于接受、普及和发掘,更容易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识,激励人们的爱国情怀,建立全民族的命运共同体。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