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铸就人类命运共同体(3)

中国梦:铸就人类命运共同体(3)

——对话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丛斌

人对利益的追求不仅是人们发展生产力的刺激因素,而且是推动人们改造社会、改革同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社会制度的直接动因。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利益仍然是人们活动的客观动因。列宁指出,千百万群众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是直接依靠热情,而是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依靠个人兴趣、依靠从个人利益上的关心、依靠经济核算”。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三者可以兼顾。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在不同程度上代表了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归根结底也符合个人利益。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给这种个人利益以最充分的满足。

中国共产党人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要让百姓得到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让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是为发展人、完善人所做的庄严承诺,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深度解读,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和进一步阐释。

记者:如果有人仅仅把满足人民的“利益”理解为物质方面的,是不是还不够全面?

丛斌:你说的很对,由于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因此从需求上讲利益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基于生产关系体系中的地位而形成的对物质产品的占有关系,是物质利益;二是基于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关系方面而表现出的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是精神利益。

实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国梦,不仅需要物质基础,更需要精神支撑。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文明作出了独特贡献。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依然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取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家国情怀,孕育了以身报国的民族精神,是建立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文化基础。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精忠报国的仁人志士数不胜数,他们为国家和民族共同体的利益挺身而出、勇于牺牲、义无反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世代传承,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故事传说,弘扬的是艰苦奋斗、天道酬勤,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和勤勉不懈的民族自信和自强。这是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勇气和智慧,是支撑实现中国梦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我们应当注意到,仅仅是资本的流动、物质的满足并不完全能够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归属感,文明的对话、心灵的交流更是形成归属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记者:您看,当下社会出现的各种矛盾是否会影响人们对命运共同体和中国梦的认识与追求?

丛斌:现实社会虽然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甚至有些问题还很严重,但我们一定要有信心,不能以偏概全、一叶障目。要认清存在的问题只是特殊性,还不具有普遍性。总体上看,广大共产党员、干部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冲锋陷阵、忘我奉献,发挥了先锋模范的作用。否则,我们社会的进步就不会这样显著,取得的成绩也不会这么多。我们依据由结果推定过程的逻辑原理,应该得出这样的判断。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