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头不高,戴副眼镜,说话旁征博引、条理清晰……初见武安市淑村镇党委书记冀彦军,他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沉静、儒雅。
冀彦军今年43岁,参加工作20多年来,他一直扎根乡镇,尽心为百姓排忧解难,真心与群众交朋友,赢得了干部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平稳取缔260余座小灰窑,未引发一起上访案件
——站在群众的立场考虑问题,办法总比困难多
一株株半米多高的侧柏生机盎然,远远望去,犹如一片绿色的海洋。近日,记者来到淑村镇野河村,村南占地50余亩的苗圃已具雏形。以前这里灰窑林立、扬尘蔽日,连树叶都被扬尘覆盖成灰白色。
曾是一名小灰窑窑主的村民庞丙利指着远方的苗圃,十分动情地说:“这树苗就是我们的希望,一家人的生计都靠它了。”
淑村镇石灰岩资源丰富,长期以来,当地村民“靠山吃山”,烧石灰的历史已有二三百年。去年,该镇小灰窑已达260余座,小石料厂23个,“三小”企业数量占武安市的七成以上,成为武安乃至邯郸市的主要污染源。随着我省打响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取缔“三小”企业已刻不容缓。
取缔之初,武安市曾计划强制拆除所有小灰窑,但冀彦军反复思量后向领导建议:“这么多灰窑厂,加上相关产业,关乎着六七千人的生计,还是耐心做思想工作,让群众自行拆除为妥。”
“我们祖祖辈辈都靠烧窑养家糊口,这不是端我们的饭碗吗?”很多窑主起初对取缔政策很不理解,存在抵触情绪。一方面是国家环保政策要求必须在规定期限内拆除石灰窑,一方面是数以千计村民的生存问题,冀彦军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产业转型是大势所趋,也是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碧水蓝天,早转早受益。”那段时间,冀彦军反复给窑主们讲政策、讲道理,帮助大家算长远账、生态账。在他的争取下,淑村镇在武安市率先对自行拆除的窑主,每座窑给予8至10万元的补贴;对于已生产出的石灰,允许窑主在规定期限内销售完毕后,再进行拆除,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谋划建立符合国家环保政策的建材园区,引导窑主们发展苗木产业、设施农业、特色养殖……冀彦军带领窑主代表外出取经,积极探寻传统产业转型谋变的路径。“冀书记是真心为大伙儿考虑,我们也得作长远打算。”如今,不少吃“资源饭”的窑主走上了绿色发展之路。
一片诚心赢得了群众的理解配合,淑村镇260余座小石灰窑实现平稳拆除,未引发一起上访案件。“多站在群众的立场考虑问题,办法总比困难多。”曾参与取缔行动的淑村镇党委组织委员张延东说,在大家感到失落沮丧时,冀书记总是这样鼓励大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