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7届大会主席,任期两年。这是该组织历史上首次由中国人出任这一职务。近年来,随着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日趋紧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上国际组织高官的角逐场,出任从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到联合国维和部队战区司令、世贸组织副总干事等要职。这股国际舞台上的中国新力量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世界需要“中国声音”
对于这一现象,资深外交官吴建民归因于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和世界对中国的需要。“中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让世界刮目相看,发展道路得到很多国家认同,世界需要中国参与的呼声也日益提高。”
据一位曾在联合国担任高级职员的中国外交官介绍,一般来讲,一个国际组织对于其国际职员的来源都有具体的原则,比如公平地域原则、能力原则、会费比额原则。随着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名显著上升,中国向各国际组织缴纳的会费也有大幅度增加,这在客观上为更多中国籍人员到国际组织任职创造了有利条件。
(11月5日,中国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郝平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7届大会上发表就职演说。)
此外,全球治理格局的变化以及西方国家的债务危机也让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新兴国家得以更多、更深入地参与国际组织。
长期从事国际组织问题研究的复旦大学教授苏长和认为,很多国家对于源起于西方的传统国际组织中的世袭制权力传承意见颇大,在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过程中倒逼这些国际组织作出变革,扩大代表性,让更多的国家参与全球治理。
而西方国家的债务危机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们参与国际组织的能力和积极性,为新兴国家进入国际组织提供机会。“可以预见,今后中国人在国际组织中担任高级职位的情况还会越来越多。”苏长和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