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与综合实力仍不匹配
抛开与自身纵向对比取得的进展,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中国人就任国际组织高官的人数及比例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差甚远,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中国籍职员在国际组织中普遍存在代表性不足及职位偏低的现象。
从当今世界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联合国的有关数据,可以管窥中国人在国际组织就职的大致情况。
据联合国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截至2013年6月30日,供职联合国秘书处的非语言类中国籍专业人员共74名,低于联合国开列的116人至157人的恰当幅度,被列为任职人数偏低国家。其中,担任高级管理职务的中国籍职员共11人,低于美国(48人)、英国(19人)、法国(18人)、德国(17人)、日本(14人)等发达国家,虽略高于阿根廷(9人)、印度(9人)、韩国(7人),但考虑到中国数倍于这几国的会费分摊比额,这样的人数确实不占优。
(11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7届大会在巴黎总部开幕。)
与13亿人口的基数相比,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相比,国际舞台上中国面孔仍然太少,“中国声音”还不够响亮。更大范围看,群体性崛起的新兴国家获得更多话语权,进而使全球治理向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还是个需要孜孜追求的长远目标。
要更好融入世界,需要努力做的事很多。语言不同、文化殊异、理念分野等无疑会影响我们与外部世界互动。会说几句外语不等于具备国际视野,到过几个国家观光也不代表熟悉国际规则。只有熟悉并掌握国际游戏规则,进而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更加开放的胸怀拥抱外部世界,才能在国际场合找准自身位置,在兼收并蓄中体现更高价值。
要更深融入世界,更是具有巨大挑战性的课题。面临世界格局巨变的新挑战、新机遇,除了庞大的经济体量和随处可见的“中国制造”,怎样获得尽可能多的认同、心悦诚服的尊重,是我们前行必须跨越的沟坎。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