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大别山走到珞珈山,再从珞珈山走向五指山;从学生成为教授,再从教授成为院士,每一步,我都用坚实的足迹,不断延伸着自己的奋斗和追求;每一步,都凝聚着武大的培养、团队的协作和家庭的支持。”
在武汉大学,有一个人被老师和同学们称为珞珈山最富有的人,有“珞珈山的地主”之称,这个人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英国。之所以说他最富有,是因为他拥有珞珈山面积最多的土地,最多的时候竟有40亩,这片土地就是他的杂交水稻试验田。
当记者在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走廊里,初次见到74岁的朱英国院士时,他看上去就是一位再普通不过的老教授,上身穿着藏蓝色西服、白衬衣,没系领带,下身穿着黑色西裤,脚穿一双休闲运动鞋,背着双手,步履坚定且轻快。见到记者后,他用比较浓郁的湖北方言说道“你来早喽,距离约定的时间还有几分钟”。
走进朱英国的办公室,记者一眼就注意到,在他的办公桌上有一张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视察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鄂州实验基地时,与朱英国等人的合影,这张合影曾屡见各大报端。朱英国坦言,习总书记当时表示,我国的粮食安全要靠自己,他对于杂交水稻研究的重视与厚望,让他为之振奋,更坚定了信心。
秋日的阳光暖暖地洒在身上,坐在办公桌前,朱英国向记者娓娓道来他在武大的圆梦之旅,以及他与武大的点点滴滴,“屈指一算,从大别山走进珞珈山,再从珞珈山走向五指山,耗费了我54年的时光,让我从青年一步步走过了中年,走向老年。感谢生命中的这三座大山,承载并成就了我年轻时的梦想。”
梦想的种子在武大生根萌芽
曾有一位记者这样说:“人们尊敬他,是因为这位科学家拥有土地般博大深沉的襟怀,对田野怀抱着绚丽的梦想,对梦想进行着虔敬的追逐。”
1939年,朱英国生于大别山区罗田县。儿时,他曾是儿童团的一员,给八路军放过哨,后念过几年私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1959年高考前夕,一个布衣青年静静地站在湖北省罗田县第一中学的后山顶上,遥望江南,仰望星空,默默地许下一个心愿——考武大。“梦想遥不可及,甚至于非常模糊。因为那个青年只是听说武大是一所名校,但压根就不知道武汉在哪里,武大在哪里。那个怀揣梦想的青年就是我。”
在填写高考志愿时,朱英国连填了3个武汉大学生物学的志愿。他说,“理由很简单,就是想当一名农业科学家,让家乡的亲人和自己远离贫困和饥饿。”
最初的梦想终于实现,朱英国当年就考上了武汉大学,攻读植物遗传专业。“当时,我的父亲挑着一个装着行李的担子送我到武汉,那是我第一次走出大别山。我们走了两天才坐上船,三天三夜才赶到武汉大学的珞珈山。”
朱英国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傍晚时分自己和父亲到达武汉大学,校园门口迎新的学生非常热情、亲切。这也是武大留给他的第一印象。
“刚进入大学不久,我和许多人一样遭遇了席卷全国的惨烈饥馑。这场饥荒在我心中留下了长久的悲悯,也更坚定了我少年时的梦想:让世界远离饥馑。”5年后,朱英国大学毕业留校,专注于水稻科研工作。
英国天文学家阿·安·普罗克特说,梦想一旦被付诸行动,就会变得神圣。“学生时代,我聆听过高尚荫、孙祥钟、余先觉、何定杰、公立华、杨弘远、周嫦、汪向明等老师的讲座和讲课,他们的科学精神一直激励着我。1964年,我参加了汪向明教授领导的水稻生育期遗传教育部重点科研组,开始水稻遗传研究。”朱英国称,在武大,他梦想的种子开始生根、萌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