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有一年的4月中旬,海南岛气候反常,稻子晚熟。为赶上湖北的育种期,朱英国收下稻种,来不及晒干,就匆忙启程。但是,仓促间忘了带《病虫害检疫证》,湛江站禁止他们通行。稻种已经发热,如果再耽搁半天,几年的心血就将付之东流!由于又累又饿又急又气,朱英国竟昏倒过去。此情此景,令车站负责人大为感动,破例放行。
1974年,朱英国利用红芒野生稻与莲塘早杂交,培育出中国新的细胞质类型“红莲型”不育系。它与袁隆平的野败型和日本的包台型,被国际公认为三大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而且只有“野败型”和“红莲型”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种植,被冠以“东方魔稻”的美称。
在研究水稻雄性不育与杂交水稻的过程中,朱英国提出从农家品种中发现新的不育种质资源的设想。1984年3月,经过大海捞针,农家品种马尾粘中一棵不育株被他们发现。经过3年反复的杂交试验,马尾粘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终于成功培育出来了,它就是“马协A”。“马协A”的问世,拓宽了当时杂交育种的理论视野。
凭借“红莲型”和“马协型”两项不育系科研成果,朱英国先后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2002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我的梦是武大梦中的一个”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朱英国坦陈,圆梦,是一种幸福。
多年来,朱英国抱定对“种子效应”的信念,率领研究团队不断进行水稻育种材料源头创新,培育和选用杂交水稻新品种,成功地选育出优质的红莲型不育系珞红3A和红莲型杂交稻组合红莲优6号、珞优8号和粤优9号等优质组合,推动了中国优质杂交稻的发展。其中,珞优8号的最高亩产达876公斤,并且达到国家二级优质米标准,一步跨入“超级稻”行列。
2010年,朱英国的团队另一个新品种“两优234”通过湖北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被专家们认为是首次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成功选育的抗虫杂交稻并用于生产。这种抗虫基因是野生稻的天然抗褐飞虱基因,由栽培稻与野生稻多次杂交后为人类所利用。
生命是船,梦想是帆。一晃,朱英国从事红莲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40周年了,这40年里,他和团队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以及产业发展紧密相结合,在克隆了红莲型杂交稻不育基因和恢复基因后,迅速将这些基础研究成果在生产中应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