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用信念支撑,行动坚持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杨弘远院士曾说:“在一所综合性大学,在一个看似不适宜农业研究的地方,朱英国的可贵在于怀抱一个梦想,甘之如饴。”
上世纪70年代初,湖北省成立湖北省水稻三系协作组,研究水稻雄性不育与杂交水稻。武汉大学作为组长单位,选定朱英国担任组长,组织武汉地区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50余人,集中在沔阳县(现仙桃市)排湖原种场开展大协作,研究和推广杂交水稻。
在武汉经历了烧锅炉提高育种温度失败的窘境之后,朱英国想到了温暖的海南岛——现在,这里被誉为中国种业的“硅谷”。南繁育种,每年可以比湖北多种一季水稻,大大加快水稻育种科研速度。
于是,春夏之际,朱英国和他的队伍留在湖北沔阳协作攻关;秋风乍起,朱英国奔赴广西南宁;寒冬来临,他又转战海南岛;直到次年春天,他才揣着希望的种子返回湖北。就这样,从1972年起,他便开始了“水稻候鸟”的生涯,追逐田野的春天。
然而,“候鸟”之旅,是艰辛之旅,顺利的话也要花一个星期在路上。稻种、棉被、蚊帐,肩挑手提,每人要带100斤甚至150斤,一路站着也是常有的事。
“梦想,需要我们用信念去支撑,用行动去坚持。”朱英国说,“众所周知,水稻研究既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又是一种繁重的体力劳动。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我和同事们除了在试验田里忙碌外,还要自己砍柴做饭。为了呵护精心培育出的禾苗,我们时常要与毒蛇、田鼠激战,与疾病、寂寞抗争。”
当时,朱英国住在海南陵水桃万八队,自己种菜,自己砍柴。6点起床下田,早晨一身露水,中午一身汗水,晚上一身盐水。海南的3月,火辣辣的阳光透过草帽直往皮肤里钻,朱英国和同事们全然不顾。小心翼翼地剪去谷子头,用细镊子取去6个花药,套袋,抖入另一品种的花粉,然后封住袋口。整个程序精细得不亚于绣花,一个组合要这样做10多个穗。数千个套袋和杂交组合,都得抢时间做完。为了保护正在灌浆的禾苗,朱英国和同事干脆把床搬到田边,夜不成眠,手持长杆,和田鼠激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