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立足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巨大精神支柱和推动力量,也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光荣传统。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不仅第一次使用了“自力更生”的概念,认为中华民族“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而且在总结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经验时,讴歌了红军“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精神。[47]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克服因日寇“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封锁造成的解放区财政经济的极度困难,毛泽东发出“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号召,领导解放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 取得胜利。抗日战争胜利前夜,毛泽东发表《抗日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一文,强调“我们的方针”应“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48] 1949年3月5 日,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又提出了两个“务必”,谆谆告诫全党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进一步认识到,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立足点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1956年11月15日,他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它关系到民心的向背以及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会上他讲了一个故事:1949年有一位部队领导在会上提出要给军队加薪,说当时资本家吃饭是五个碗,而解放军吃饭只有盐水加一点酸菜,参会的人很多都同意,但毛反对,认为“这恰恰是好事。你是五个碗,我们吃酸菜。这个酸菜里面就出政治,就出模范。解放军得人心就是这个酸菜”。[49]他告诉参加会议的中央委员们,尽管现在的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能丢,“同人民有福共享,有祸同当,这是我们过去干过的,为什么现在不能干呢?只要我们这样干了,就不会脱离群众。”[50]他还专门以《坚持艰苦奋斗, 密切联系群众》为题发表重要讲话,认为我们只有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密切联系群众,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51]毛泽东还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思想与勤俭节约、勤俭建国的方针结合起来。1957年2月27日,他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既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要解决这一矛盾,“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52]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毛泽东主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但并不反对外援,反对引进和学习外国先进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他的基本主张是:“自力更生为主,争取为援为辅”,[53]“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54]因此,那种认为毛泽东不主张对外开放、反对向西方学习的观点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以上我们初步探讨了毛泽东的中华民族复兴思想。在上述思想中,毛泽东回答了什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以及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一系列民族复兴的重大理论问题,尤其是他关于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必须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等,这对于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