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张力关系:“理论先行”与“实践第一”的双向互动
坚持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必须科学处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纵观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与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史,不难发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现实社会主义运动过程中,必须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理论先行”原则成为证明社会主义实践“合法性”的关键,即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框架指导下进行具体实践;另一方面实践则具有变动性与复杂性,在现实具体实践过程中总是彰显出强烈的个性化冲动,如何科学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质的规定性与实践的个性化色彩之间的张力关系,是必须要认真加以处理的关键问题。脱离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社会主义实践是“非法的”;而以所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规定扼杀现实实践的个性化冲动,以理论束缚现实则不仅阻碍了实践的顺利发展,也封闭了理论前行的道路。因为实践必须要以理论为先导,而理论的生命力和永恒性在根本上则源于实践。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具有特定的目标导向性,实现预定目标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脱离理论指导的实践,就会成为盲目的实践。当然,不可否认,推动实践能力提高有两种途径:一是实践→实践→实践,即不断通过实践锻炼、积累经验,提高具体实践操作能力和水平。但是,这种提高仅仅局限于量上的积累和单纯操作能力的提升,仅仅停留于经验层面的重复、积累,而缺乏质上的提升。并且,倘若遇到新的实践活动,那么其原有单纯实践经验的积累、重复所导致的实践水平的有限性,必然会在新的实践过程中表现得“捉襟见肘”。公式中的三个“实践”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并没有增加新的内涵。因此,第一种方式仅仅是单纯量的积累和实践活动的简单重复,不能达到质的提升和新的内容的注入,可以将这种方式看作是简单的“圆形”运动,最终实践活动在“位置”(即内涵)上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二是实践→理论→实践,即通过实现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在理论的指导之下进行实践,提升实践的科学性与预见性,并且通过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在新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推动实践活动的发展。“实践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靠科学理论的指导,而不是机械地重复实践,新思想新理论的指导能使实践面貌焕然一新。”[7]实践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获得成功,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史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史实践表现出其特有的创新之处,一方面实现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革命成功的胜利之路,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第一次“结合”;另一方面顺利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际的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基础与前提,没有理论的创新就不可能有实践的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但是这种指导并非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照搬照抄”,而是结合当下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基础上的指导。其原因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全新的探索之旅,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时间与空间、历史与现实等方面都存在极大的差异,因而必然在很多方面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存在不一致甚至是直接相反之处。正如邓小平晚年在总结中苏两国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争论”时所指出的那样,“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8]291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具有其内在独特规定性,决定了不能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结论,必须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如前所述,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最好方式。然而,推动理论的发展具有两种途径:一是理论→理论→理论,即通过理论工作者对某一理论的内涵、外延的扩充或者是对某一理论难点的解疑而推动理论的发展。但这仅仅停留在原先理论基本框架内的扩充,对原先理论构架并未起到质性改变。公式中的三个“理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仅仅是理论的外延或内涵的基本提升、补充或修饰,并没有产生突破性发展。二是理论→实践→理论,即通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过程中,通过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并提升到理论高度获得新的理论质性,使得原先理论发生突破性发展。因此,公式中的两个“理论”,其内涵并非完全等同,前者通过与实践相结合,吸收了实践过程中的新因素,并且在理论上得到某种程度的反映,也因此突破了原先理论的基本构架,形成了对原有理论的突破性发展。可见,在推动理论发展的两种方式中,第一种方式是对理论在量上的提升,其起的作用是完善与充实,很难对理论有突破性或创造性发现;而第二种方式通过与实践相结合,赋予理论以新的构架、因子,从而有助于理论创新态的形成。因此,从本质上而言,要想真正推动理论的发展就必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理论。纵观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重大发展的关头,都是由革命实践活动所推动的。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主要不是通过从文本到文本的演变,也主要不是从纯粹的书斋出发通过单纯的理论研究就能达及,更不是纯粹理论家单纯逻辑演绎或理论推演的结果,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根源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实践。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当然居于指导性地位,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并非仅仅是经典理论在理论逻辑上的延伸或推进,其更多地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活动的系统化、理论化总结,是对实践经验的理论表述。可以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方面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是源于马克思主义“老祖宗”;另一方面其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对实践过程中新经验作出科学及时总结,是在实践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突破性发展”。当然,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坚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色并不意味着强调实践特色而用实践否定理论特色,不是以实践因子取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也不是经验主义的复归,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导向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从而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内具的强烈实践特色,并使这种实践特色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得到相应反映或彰显。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都必须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否则就丧失了“社会主义”的合法性根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并不会因为后者的内在特殊性而减弱或丧失,反而会进一步增强。因为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性需要马克思主义普遍性理论的指导,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的哲理内在规定了必须实现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结合,在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分析特殊性。因此,强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是建立在对“理论先行”原则的充分尊重基础之上,是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地位,然后突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性特色。
总而言之,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鲜明的实践特色首先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充分尊重基础之上,是对“理论优先”原则的高度弘扬,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展开的。在此基础之上,着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并通过对实践经验科学、及时的理论总结,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特色。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鲜明实践特色的“实践”更多地体现在本体论意义上,即理论源于实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