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群众裁判监督
我们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一切工作的成败得失必然要由人民群众来检验、来评价。干部是为民办实事,还是做表面文章,群众看得最真切,也最有发言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心系群众、埋头苦干,群众就会赞许你、拥护你、追随你;干部不务实事、骄奢淫逸,群众就会痛恨你、反对你、疏远你。只有把广大群众都变成“裁判员”,使各项工作都离不开群众的视线,干部才不敢存私心,才不能随意踩红线。1945年7月,毛泽东同志在回答黄炎培“历史周期率”的疑问时指出: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给我们以深刻的警示。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始终强调开门搞活动、依靠群众搞活动,通过网上在线交流、公布专用信箱、电子信箱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在此基础上,开展12项专项治理工作,重点从戒庸、懒、散、假、浮、蛮、私、奢、贪9个方面进行整改,着力整治突出问题。并且把整改责任、整改方案、整改结果向群众公示,让群众知道改什么、怎么改、改得怎么样,使教育实践活动成为群众监督、群众支持、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
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我们就要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把群众意见作为最好的尺子,把群众批评作为最大的动力,把群众肯定作为最佳的“奖杯”。无论是制定政策,还是评选评比、考核表彰,都要充分体现群众的知情权、话语权、评判权、监督权。强化换位思考,经常自我反省,看一看是否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做决策,看一看还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不到位,看一看还有哪些措施可以更细一些、更实一点,不搞沽名钓誉的“形象工程”,不干劳民伤财的事情,努力让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受得住老百姓的评议,真正向人民群众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拜群众为老师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身处生产生活第一线,手上掌握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对事物的观察更深刻、对情况的了解更透彻。谁经常走入基层、深入群众,老老实实调查研究,老老实实听取意见,老老实实改进工作,谁就能取到真经,增长智慧,获得能量。当年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同志经常深入调查研究,面对面向老乡求教,先后写下了《寻乌调查》、《兴国调查》等著名篇章,提出了正确的革命斗争策略。改革开放以来,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兴办乡镇企业、推行村民自治,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创举,都不是事先由上面设计好的,而是由基层率先突破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深深植根于群众的实践土壤,才能找到打开工作思路的金钥匙。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省委常委带头,每位省领导和第一批活动单位的班子成员都走出机关,到最基层的地方去,到各行各业中去,虚心求教,听取建议,不仅查找到了“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也收集到了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宝贵建议。我们正在抓好整改落实、建章立制各项工作,努力把教育活动成果转化为扫除“四风”的实际举措,转化为改进作风的长效机制,转化为加快发展的科学决策。
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我们就要继续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克服高高在上、高人一等的错误心理,降低身段、俯下身子,真心实意当群众的学生,多听听群众怎么说,多问问群众怎么看,多请教群众怎么干,力求获得平时难以听到、不易看到、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把基层一线的生动实践和鲜活经验总结好、提炼好、推广好。在信息时代,更要善于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建立网上“民意直通车”,做到“网络听诉没有下线时,网络问政时刻在线上”,不断拓宽和畅通联系群众的渠道。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