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民观也是人生观

北京:人民观也是人生观

摘要: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作为一种政治理念和现实力量,有“重民意、保民生、得民心”的倾向,与封建专制的政治体系是相制衡的,是中国传统政治理论与实践的一个精华,应该说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和整个社会生活中,它产生了重大而广泛的影响。

拿到《人民观》这本书,我进行了认真的翻阅。这本书以国史、党史、军史三线交织,将中国历史文明和现实政治融为一体,对“人民观”的政治理念作出了形象而又具体的阐述。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作为一种政治理念和现实力量,有“重民意、保民生、得民心”的倾向,与封建专制的政治体系是相制衡的,是中国传统政治理论与实践的一个精华,应该说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和整个社会生活中,它产生了重大而广泛的影响。王宏甲这本书从《尚书》谈起,梳理了传统文化中“人民观”的诸多体现,叙述的是几千年的中国故事,讲述的却是几千年博大的中国政治智慧。

同时,《人民观》结合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党史,详细论述了一个政党的人民观。读完这本书,有一个感受是,这本书体现和展示了一个伟大的政党为造就一代新民所作出的伟大的历史功绩,让人感慨万千,感觉到经过几代共产党人的努力,“中国共产党终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使中国人从半个世纪之前的‘一盘散沙’在新中国变成数亿精神焕发的人民。‘人民观’已经成为我们共产党人的人生观,这是一个民族迅速更新自己、发奋图强的根本”,这段话我引自书中,我觉得能够表达我的一种感受。

另外研读《人民观》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我们对于“人民”和“政治”的涵义应该有一个更为深刻的理解。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历史深处的“人民观”。同时,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和治国理念,传统的“人民观”的思想应该是当代政治民主建设文化的土壤,也为我们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观”提供了一个文化的基因,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总结概括执政理念的宝贵的思想资源,对于我们认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和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确实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一个历史和政治的范畴,主体始终是顺应历史潮流、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人民群众,这是社会实践的一个主体,是社会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创造者,也是变革社会的一个决定性力量。所以,“人民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我们在今天进行重温和强调具有特殊的时代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践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面对新的时代主题,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应该是当下我们最主要的任务。所以,在当前更加注重和强调人民的社会性、广泛性,对于我们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如《人民观》所写到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历史,也是一部带领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的历史。所以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我们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中国化,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和群众工作方法。今天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我们应当倍加珍视我们党与人民的深厚感情,更加自觉地树立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切实做到尊重人民、学习人民、敬畏人民、团结人民,不辜负人民的希望和信任。这样,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一定能汇聚起来实现中国梦。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根本稳定才能国家安宁。《人民观》一书的出版对于增强和做好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必将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全国妇联副主席)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