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技与经济脱节的原因众说纷纭。我们的研究表明,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密,既有科技创新能力弱,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需求的问题,也有经济体制改革不到位,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问题,更有科技发展、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等深层次原因。
从科技发展分析,我国尚处于科学积累阶段,科研工作多数以单项技术研究、撰写论文、申报专利为主,缺乏运用多项技术开发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方式与能力,难以满足世界第2大经济体对科技的巨大需求。从经济发展分析,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还处于要素、资本驱动阶段,对廉价劳力、资源开发、资本投入等形成路径依赖,多数企业尚缺乏创新的动力与能力。科技与经济脱节的断裂带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展目标脱节,存在供非所需问题。经济发展急需新产品、新工艺,科技活动主要产出仍是论文与专利。科技评价导向偏离,应用研究人员在职称晋升、奖励评审、院士评审等方面仍以论文、专利为主要指标,其创造的经济、社会效益在评价考核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导致科技人员重论文、轻产品,重水平、轻实用,科技与经济在发展目标上脱节。尽管有关部门多年一直强调分类改革,但职称评审、年度考核、院士评审等由多个部门管理,科技评价导向偏离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第二,规划计划存在脱节,各自为政问题还比较突出。经济规划、计划执行“重大工程项目要按安排一定比例的科技经费”的规定还不到位,科技规划、计划中也缺乏针对重大工程进行系统、全面的科技支撑与服务。如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重大经济活动,南水北调、三峡水电工程、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通常多以科技项目形式给予支持,缺乏在科技规划计划中长期、全面、系统的重大科技支撑项目。
第三,日常工作存在脱节,产业链与创新链存在脱节问题。我国经济发展、科技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科技与经济好像两个高速自转却“没有挂好挡的轮子”。经济发展没有把依靠科技创新作为根本出路,科技发展没有把为经济服务作为最主要考核目标。经济发展习惯了引进、生产、消化吸收、再引进的传统做法,科技发展则习惯了课题、论文、专利、再课题的常规模式,没有形成“课题、论文、专利、产品、生产、销售,再课题”的产业链与技术链有机结合的现代模式,“断裂带”在“产品”环节,应用研究终止在论文阶段,没有以“新产品”为最终目标,这是脱节问题的最主要原因。
第四,科技资源配置存在脱节,经济主战场仍然缺乏科技资源。据统计,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经费的65%、863计划的38%、科技支撑计划的40%都用于企业牵头的课题。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2011年,政府用于研发活动的资金为1883亿元,我国2409所大学、3673家科研院所的研发人员占全国总量的21.3%,使用了80.3%的政府研发经费。全国4万多家有科技活动的企业,其研发人员占全国总量的75.2%,只使用了政府研发经费的15.3%。企业自身研发投入6420.6亿元,自己使用了6118亿元,其余302.6亿元用于与高校等研究机构合作。尽管国家科技部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很大,但总体上政府对企业研发的支持力度还不够。
第五,科技贡献与经济利益存在脱节,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还没有富起来。科技人员创造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在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等方面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特别是社会效益如何在利益分配中得到体现尚未找到合适的办法,公益性科技成果政府采购的办法还有待完善。
第六,院所创新文化与企业创新文化脱节,人才不愿向企业流动。传统文化中,事业单位的科技人员是花纳税人钱的国家干部,同一个科技人员在不同单位,身份不同,福利待遇差异明显,导致院所不愿并入企业,科技人员不愿进企业,高校毕业生不愿去企业。
第七,科技管理高度分散,科技资源浪费严重。我国已建立了国家、省、地、县各级科技管理机构,国家20多个部门设立专门的科技司(局、办),科研院所、大学、大型企业基本都设立了相应的科技管理机构。各级政府、同级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科技管理职能界限不清晰,存在计划林立、项目多头支持问题,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科技活动还缺乏有机的衔接方式,一些企业存在为争取政府经费而科研的问题。一些科技管理机构习惯了编制规划、项目招标、经费分配、验收评奖等为主的工作方式,一些科技管理机构习惯了争取经费、奖励,科技管理之间尚未形成统一规划、协同创新、共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格局,各自为政问题普遍存在。2012年,我国研发经费为10298.4亿元,其中国家科技管理部门管理的经费只占2.5%,占中央财政科技支出的9.8%。科技管理高度分散,科技机构重复、仪器重复购置、课题重复支持的问题还较突出,是科技对经济支撑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