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经济脱节的断裂带在哪里(3)

科技与经济脱节的断裂带在哪里(3)

加强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对策建议

加速科技与经济结合,必须采取一系列重大的政策与措施,才能开拓科技与经济融合的新阶段。

第一,完善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建立与第二大经济体相适应的创新体系。建议从8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一是建立与世界科技创新中心地位相适应的知识创新体系,使国际科学论文保持世界第二位,工程技术论文保持世界第一位;二是建立与经济体地位相适应、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力争发明专利授权量、新产品开发数量、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均达到并保持世界前2位;三是建立满足行业发展技术需求的行业创新体系,力争主要行业核心技术自给率达到70%以上;四是建立能够满足区域经济发展技术需求的区域创新体系,支撑区域经济协调、持续发展;五是建立多元化、高效率的科技投融资体系,科技经费总量保持世界第2位,科技效率保持世界领先;六是建立研发人员数量世界第一、水平一流的创新人才体系;七是建立与强大国防相适应、寓军于民的国防创新体系;八是建立与科技强国地位相适应的科技服务与支撑体系。

第二,建立健全符合创新驱动战略要求的经济体制,加速建成以企业为主体、国际一流的技术创新体系。改革经济体制与机制,创造企业只有依靠创新才能取得竞争优势的良好环境,引导企业发展科技、依靠科技。通过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重大创新项目政府补贴、新产品税收减免等多种途径,支持企业建立独立研发机构,加速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努力使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例保持在75%左右,大型企业、高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分别达到3%和5%以上。依靠科技提升我国企业在世界500强企业中的占有率与竞争力,进一步调动全社会,乃至全球科技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第三,调整应用研究的评价导向,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发展目标脱节的问题。切实落实科技分类改革的政策,果断停止应用研究仍然以论文和专利作为主要考核评价指标的传统做法,科技部门要确立应用研究要以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产品”为最终目标的新导向,人事部门、科研院所要调整职称评审、年度考核的导向,引导更多的科技力量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

第四,建立创新特区,探索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建议像设立深圳经济特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一样,设立“创新特区”,为把我国创新能力从第20位迅速提到前5位,进行大胆设计、先行先试,解放思想、允许失误,探索一套符合科学规律、适合中国国情的创新驱动模式,为把我国建成科技强国、经济强国做好示范与引导。

第五,实施新产品战略,吸引全球新产品来华产业化。一是引导国内更多科技人员以开发新产品为研究目标,二是制定新产品转化优惠政策,吸引世界各地的专家、企业带着有产权的新产品来中国产业化。如新产品开发利润或股权最高90%可归技术发明人或团队;新产品增值税和相关研发人员个人所得税免征3至5年或降低2至3个百分点等。力争经过15年左右的努力,使我国成为新产品开发强国、成为世界技术创新中心之一。

第六,实施“洋千人计划”,吸引全球尖子人才来华创新创业。我国要建设与经济地位相适应的、国际一流的创新队伍,必须大幅度引进外籍顶尖人才,建议出台“洋千人计划”,针对科技发展、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面向全球,不分国籍、千方百计吸引国际顶尖人才来华创新、创业。重点吸引在世界主要学科中论文、发明专利数量处于全球前10位的国际著名专家,以及拥有市场潜力超过10亿元的新产品知识产权的实用人才或团队。

第七,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使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先富起来。通过政府奖励、企业股权、利润提成、技术转让等多种途径,进一步使科技人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与其待遇挂钩。如允许科技成果占股权比例达到90%以上,在股权正式分红前免征相关个人所得税;科技成果转让收入归个人或团队部分最高可达70%;在一定时期内(如5年)从产品纯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如5%)奖励创新团队,并降低个人所得税3个百分点。公益性科技成果或服务,由政府采购,并按其贡献大小给相关人员相应的物质奖励。切实出台一些新办法,使有贡献的公民进入先富起来的行列。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