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福林:市场“决定性作用”的深意

迟福林:市场“决定性作用”的深意

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的一词之差,不仅凸显了市场的主导地位,也将有助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同时,此次全会还指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不仅仅是一个提法的改变,而是强调在经济生活领域实行市场主导下政府的有效作用,而不是政府主导下市场的有限作用。”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的改变,体现了中央以更大决心和魄力推动政府向市场放权,理顺政府市场关系,推动市场化改革的新突破。

“‘基础性作用’是要在很大程度上发挥市场的作用,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仍然要扮演重要角色。而‘决定性作用’则意味着只要是市场能发挥作用的领域都要交给市场,政府的作用仅仅是弥补市场失灵,不再过度干预微观经济活动。”采访中,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谈到。

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看来,关键在于政府,“最重要的还是要规范政府的职能,不该管的坚决不管,该管的要坚定不移地管好、管出水平。政府和市场的合理职能界定,两个方面更好地分工和配合,这是使经济社会发展效率不断提高、发展的代价不断减少的基本制度性保障。”

凸显市场化改革决心

从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十四大明确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到十八大报告的提法是“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回顾中国的改革,市场化的前进方向一直十分明显。

“然而在现实中,行政力量决定资源配置的特点比较突出,由此压抑了市场活力,严重制约了经济转型。”张燕生谈到,例如,在资源配置方面,商品市场由市场配置,但要素价格依然保持一定程度的行政管制,导致投资难以反映资源要素稀缺程度和真实的供求关系,成为多年来助长低成本投资扩张、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

值得关注的是,最近几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倾向,即把中国30多年经济增长的奇迹完全归于政府主导。“事实上,正是市场化改革才形成了35年高速增长的体制基础,才形成了中国经济活力和效力。”迟福林担心,过多强调政府主导作用,有可能误导改革、耽误改革。

因此,在专家们看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比照过去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前进了一大步。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