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村之谋:把村子当成企业来管理
2011年春节前,从腊月二十九开始,张勇每天一大早就带着手电筒和相机出发,挨家挨户走访。对全村摸底的情况是,特困户67户,光棍123人。这样的家底,让张勇心情格外沉重。
如何兴村?他准备将十几年间积累的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移植到治村上来。
2011年3月,张勇听说一个山东老板要来绵阳发展蓝莓产业,便热情邀对方来村里。对方一看连公路都不通,掉头就走。张勇没有放弃,拍着胸脯保证:“给我一个星期,我保证你的奔驰车直接开到山顶去!”
一周后,山东老板再来,眼前的变化让他目瞪口呆,张勇果然兑现了承诺。当即起草合同,一个注册资金达4000万元的合作社成立了。“他用经营企业的理念来管理村子,引进外来投资者搞合作经营,村民以土地入股、参与分成,还可以就地打工挣工资。”张勇的初中同学王纪文佩服地说。
路通了,为产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村民代表大会、党员大会、户主大会,张勇一次次帮村民算账:公司免费提供种苗、技术、农资,村民以土地入股占35%,还可以在基地打工挣现钱……张勇也先后拿出500余万元入股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一个个合作社就这样成立了起来。
修路时,张勇专门购回了挖掘机、装载机等设备。路通了,设备闲置,他把设备集中起来,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 机手们不出一分钱,也成为了合作社的股东,享受合作社分红。
为凝聚起村民发展信心,张勇找来村里的卫星地图,亲自绘制出铁炉村的发展蓝图:村民环湖集中居住,剩下的土地用来发展特色种植业、休闲旅游业和养老业。
外来投资者来了,在外创业成功的铁炉人也回来了。
“我们的芦笋明年就可以采收了!”铁炉村芦笋合作社承包商唐绍国指着眼前一片绿油油的芦笋沉痛地说,“为了让我回来,他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就算是躺在病床上,都还在想着村里的事。”
唐绍国是铁炉村人,在外地种芦笋很有经验。去年,张勇热情地邀请他回到家乡种芦笋。
另一个铁炉村人涂先国卖掉了城里的一套房产,投资上百万元回村修建“农耕民俗博物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