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称为“改革元年”的1978年至今,改革一路风雨兼程,换来了中国发展的新高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结号”,习总书记强调:“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光有立场和态度还不行,必须有实实在在的举措。”言简意赅,催人奋进。
改革决定发展快慢,攸关事业成败,什么时候都要锐气十足,不能懈怠。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取得了“当惊世界殊”的成就。于是,有人沾沾自喜,小富即安、小进则满,自吹自擂、固步自封;有人言如巨人、行如侏儒,鼓动别人改、自己当“看客”,搞“有利就改、无利不改”的“选择性改革”;有人无视时代潮流、漠视人民期待、忽视历史责任,沾染了“厌倦改革病”。只有克服这些心态,才能做到私利如鸿毛、改革重如山。
当今的改革已从最初的“皆大欢喜”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攻坚克难需要无私无畏。既然肩负改革重担,就要坚持为人民而改革的价值选择,拿出“壮士断腕”的气魄,当断时“保险系数”再小也要硬着头皮断,当改的“难度系数”再大也要坚定不移改。应当看到,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难免矛盾凸显,如果畏首畏尾,怕损害既得利益而少改、慢改甚至不改,就会丧失发展机遇。改革姓“社”,改革姓“公”,改革姓“新”,没有理由患得患失、裹足不前。
全面深化改革,既要胆子大,又要步子稳,必须秉持科学精神。毫无疑义,因循守旧、不思进取,贻误改革;头脑发热、空想蛮干,危害改革;“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更算不得改革。我们要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不唯书,不唯上,不“言必称希腊”,着眼于新实践和新发展,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深刻把握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和新矛盾,科学地研究新情况,灵活地解决新问题,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行动最有说服力”(习近平语),高谈阔论莫若闻鸡起舞,实干兴邦从来都是硬道理。只有思想上追求改革、行动上坚持改革,才能领风气之先,加快“三个陕西”建设步伐。
(作者系陕西省省直机关工委副书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