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如何看待父母为小孩花6万培养情商(4)

【案例】如何看待父母为小孩花6万培养情商(4)

【启示与思考】

杨赡闻“高情商”的优秀表现令人称道,不过,面对其家长为孩子“3年花6万学情商”的“异常”举动,许多网友提出质疑。其理由不外有三:其一,不是每个家庭都如这位家长那样“家境殷实”,可以每年拿出数万元钱供孩子训练情商;其二,情商不是花钱买出来的,而是一个需要渐次培养的教育发展过程;其三,不能以大人们的功利心态培养孩子,这样的“情商”教育势必会误入歧途。 

在诟病应试体制、崇尚素质培养的当下,人们对情商训练缺失的教育短板有目共睹。尤其是独生子女一代表现出的高智商、低情商状况,比如性格孤僻、意志脆弱、缺乏感恩、不耐挫折等人格缺陷,更成为不容忽视、亟待破解的社会隐忧。

导致人们对情商教育有共识无行动的原因不外两点:首先是功利思维作祟。一般来讲,智力表现具有显性与直观的特点,人们很容易通过成绩、分数和知识等外在形态考查孩子的智商,并且乐于为这种立竿见影的智力开发投资投劳,而对于需要潜移默化、长期培养且效果隐性的性格操守等情商培养,则疏于或懒于费心劳神。正是这种对教育的功利化追求,让人们失却了对情商教育的紧迫感与成就感;其次是“自然形成”使然。受“树大自直、狗大自咬”传统观念影响,人们把知识学习视为孩子的“第一要务”,至于情商教育则“以后再说”。

其实,情商培养也需要“从娃娃抓起”,甚至应当先于智力开发。《弟子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的开篇总叙,讲的就是“先做人后做学问”的道理。期待“花6万学情商”育儿导向,能够激发人们对情商教育的关注与践行。

公认的事实是,在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体系里,情商教育早已成了必修课,但中国教育依然只重智力开发而轻情商养成,这一畸形现状对孩子的人格养成极为不利,中国教育必须尽快补齐情商教育缺失这一环。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