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随礼不超100元”,是越俎代庖
虽然现在婚嫁红包越来越“重”,虽然企业可以制定严格的管理规定,虽然少送礼金符合厉行节约的时尚,但是,作为一家企业,贸然制定随礼不超100元的规定,有几处不妥:
首先,有干涉员工私生活之嫌。员工固然应该遵守企业的相关规定,但是婚丧嫁娶实乃员工私生活。办不办酒、送不送礼、随礼多少都属于一种约定俗成,有其合理的一面,和党政机关要求官员不得利用特权借机敛财有着本质的不同,同事之间的随礼更多的是出于私人感情的考量,有着礼尚往来的平衡效果,将其一刀切,是一种无理、粗暴的干涉。
其次,为何定为100元,又能否落实?众所周知,随着物价的不断攀升,办一桌喜酒的价格也水涨船高,诚然,“不送不好,送多了又承受不了”,但按照行情,随礼200属于较为常见的数目,才能让举办者不至于亏本,而公司规定“不超100元”实在是越少越好的简单思维。既然公司不能规定禁办酒席,那么“随礼不超100元”,则是不合实际,更是越俎代庖。且不说让举办者心怀不满,参加者也未必心安,如何让禁令落到实处,而不是表面文章,恐怕不单单只看酒席上所送的礼单,而假若都用100元的随礼来敷衍公司管理者,事后或私底下补送,这项规定也就沦为华而不实的谈资。
再次,如何处罚犯规者。综合以上两点,“随礼不超100元”很可能引起员工之间的不平感,进而影响同事之间的关系和公司的经营秩序,那么,对于犯规者,是扣减薪水,还是停职开除?无论轻重,都侵犯了员工权益。在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在劳动者和企业双方的力量悬殊的对比上,企业利用自身优势,高高在上,往往出台各种随心所欲的条条框框和所谓规定,将职工权益和法律规则踩在脚下。员工有口难言,很多劳动者为了得到或保住工作岗位,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敢和企业进行正面冲突;比如对此规定一些员工抱怨连连也只能忍气吞声。
因此,改变公司内部的红包风气可以柔性引导,可以正面呼吁,而不能强行干涉,不能用公司的“家规”绑架员工的私生活,更不能以“正确”的名义随意侵犯员工的权益。
【启示与思考】
“百元红包”的随礼新规一经曝光,就有反对者将其视为公司对员工私域的干预,是对个人生活的粗鲁限制。然而,仔细推敲一番,“百元红包”并非不切实际。
结婚了,邀请一些亲朋好友参加,本是人之常情,但有些人却喜欢将喜帖天女散发般地乱发,反正收到喜帖者会随礼,随得越多,反而是赚了。但对于拿到喜帖者,却犹如拿到“炸弹”,甚至有人在国庆期间拿到9个“红色炸弹”,光随礼就花掉了整个月的工资。
“红色炸弹”,其实就形象地说明了随礼沉重。这份沉重,一方面是送礼者的沉重。要送多少才合适,收到喜帖,不送,难为情,送了,又增加自身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是收礼者的沉重。增加了办酒宴的负担,而且以后还要送出去。从这个意义上说,对随礼限价,并且限制人数,这对于大家来说,都是一种“解脱”。
而在本案例中,对于一家员工上千的企业而言,婚丧嫁娶之事必定难以避免,名目繁多的“红色催款单”,已让许多工薪阶层挣了“面子”、破了“里子”,限定红包金额,对他们而言无疑是一种松绑,对于弘扬社会节俭新风也颇多益处。
人人都说“礼轻情义重”,个个却在无奈地“打肿脸充胖子”,这样的随礼之风,早已偏离了礼仪正道。即便是尝试出台“百元红包”新规的贵阳那家企业,说到这个“游戏规则”的制定,也还特意铺垫了一番缘由:说是去年在另一家公司考察时,发现这家公司里连同事递烟都不能接,于是深受启发。这说明,“礼来礼往”的崇尚俭朴、倡导节约,还是有着积重难返的种种阻碍。要想形成风清气正的礼仪习惯与文化,短期之内,确实还少不了“硬做”一下的铁腕之法。
“百元红包”有助于回归礼仪正道,结婚办宴虽是传统,但在提倡节俭的当下,我们实在需要转变人情消费观念,在“随礼限价”的推动下,创新婚礼形式,比如旅游结婚,不仅免了婚宴的俗套和劳累,还可以丰富阅历,增进感情,不再让红色炸弹“炸伤”感情。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