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2)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2)

——-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体会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突出“标准化”与“均等化”并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已成为顺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方面。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完善、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很突出,所以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总体目标,这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写入《决定》,为我们下一步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指明了方向。“标准化”指的是要明确各个层面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责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从各个纬度全面规范政府、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具体文化服务行为,并将这种规范通过制度加以固化,使公共文化服务有依据、有标准,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就是推进“标准化”的具体举措。“均等化”指的是要让文化的阳光普照大众,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和资源配置,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做到全覆盖、保基本,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均等化”不仅是指结果的均等,更强调机会和过程的均等,更注重推进政策、资金、资源向农村基层倾斜。要继续大力实施好广播电视户户通、农村电影放映提质、演艺惠民等文化民生工程,切实解决老百姓看好影视、看到演出等突出问题;要加强面向特定区域、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通过政府补贴、发放文化消费券等措施,提高公共文化供给能力;要在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开放内容、提高服务质量,真正把“送的”与“要的”结合起来。

提高文化开放水平要突出“对内”与“对外”并重。《决定》站在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高度,对推动文化“走出去”作了重要部署,强调要理顺内宣外宣体制,支持重点媒体面向国内国际发展,构建立体化的文化传播新格局。对内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要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个“讲清楚”的要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筑牢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外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深化中国梦宣传,引导国际社会正确认识和看待我国的发展,营造于我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要大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着力打造国际一流媒体,形成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中国话语;要积极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探索以企业为主体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有效途径办法,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把优秀影视剧、图书作为文化贸易的前锋,充分对外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全面对外开放的同时,要保持“管”与“控”、“收”与“放”之间的平衡,保护和维护好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弘扬先进文化、鼓励健康文化、提倡高雅文化、发展通俗文化,让新鲜空气进来,防止外来落后文化的干扰和文化殖民的侵略,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作者系中共安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